大腸癌逾9成是瘜肉演變 加工食品、脂肪肝、肥胖易致癌

午餐注重多元營養素均衡攝取,可食用鮭魚時蔬五穀米餐盒,搭配水果。記者廖靜清/攝影

腸道長息肉,千萬不可輕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有超過9成的大腸癌是從「瘜肉」經過5至10年演變而來,民衆應重視預防醫學,考量大腸癌發生率及年輕化現象,40歲就可考慮進行大腸鏡檢查,有助極早發現息肉或大腸內腫瘤。

鄭乃源說,臺灣大腸癌發生例逐年上升,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平均每半小時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大腸癌已蟬聯15年國人癌症之首,去年被肺癌擠下,依大腸癌篩檢資料發現,好發部位以直腸及乙狀結腸最多。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103年至112年來院內接受大腸內視鏡受檢者,總共89022筆的資料中,發現平均每10人就有7人有瘜肉。十年前瘜肉檢出率爲59.07%、十年後來到75.78%,增加接近三成,且有息肉者當中,有近二成爲易癌化的腺瘤型瘜肉。

民衆最常詢問:哪一種瘜肉比較可怕?鄭乃源說,瘜肉可分爲增生型、發炎型及腺瘤型,腺瘤型瘜肉易有癌變機會,研究顯示,超過8成大腸癌與腺瘤型瘜肉相關。有些息肉的外型平坦扁平,看起來與周遭黏膜相似,比較難發現,被喻爲年輕人大腸癌的隱形殺手。

鄭乃源提到,「幾歲要做大腸鏡檢查?」亦是民衆的疑問,根據聯安十年的資料統計,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院內有一個特別案例,8年級生也罹癌,雖然無腸癌家族史,平時飲食和生活習慣良好,無其它不適症狀,仍檢查出4公分的腺瘤型息肉,經確診爲大腸癌一期。

鄭乃源建議,30歲後可進行第一次篩檢,定期篩檢大腸鏡並及時切除腺瘤型瘜肉,可使五年內腺瘤型瘜肉再發生率降低6成,甚至腸癌期別發現期數也往前。去年,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有超過萬名受檢者,腸癌患者皆在零期或一期被檢出,顯示大腸鏡是篩檢腸癌的最有效工具。

大腸癌是吃出來的,鄭乃源強調,攝取過多加工肉類、蔬果吃不夠、久坐不動、肥胖、抽菸和過量飲酒,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從患有腺瘤型瘜肉者的生活型態分析,發現30.3%有抽菸習慣、32.84%喜愛吃重口味料理、51.35%體重過重、64.59%經常飲酒、64.08%有脂肪肝。

在生活習慣及腸保健康方面,聯安營養師徐景宜建議,從飲食習慣、規律運動、補充益生菌、定期健檢着手,有利於腸癌防患於未然。

飲食習慣:每日攝取至少2000至3000cc的水、多吃原型食物、以白肉取代紅肉;主食優先挑選含纖維量較高的全谷雜糧,另要避免超級加工食品。

規律運動:實踐531原則,即每週5天、每天30分鐘、心跳達110下以上有氧運動,幫助預防肥胖和降低大腸癌風險。

補充益生菌:益生菌能改善腸道菌羣平衡,並提升腸道的免疫功能,透過日常補充益生菌,爲腸道建立一道健康屏障。

定期健檢:大腸癌已有年輕化的趨勢,建議30歲起,安排完整的大腸鏡檢查,依檢查結果安排每2至3年進行定期檢測。

徐景宜另推薦「腸道止息示範三餐」,早餐選擇蛋白質及全谷雜糧的組合,例如:雞腿、排蔬菜全麥三明治、無糖豆漿。午餐注重多元營養素均衡攝取,可食用鮭魚時蔬五穀米餐盒,搭配水果。晚餐則適量攝取全谷雜糧,例如:紫米飯或糙米飯1碗,搭配多樣蔬菜與蛋白質。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中)表示,有超過9成的大腸癌是從「息肉」經過5至10年演變而來,民衆應及早篩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經理曾碧娟(右)、聯安營養師徐景宜(左)。記者廖靜清/攝影

早餐選擇蛋白質及全榖雜糧的組合,搭配牛奶或無糖豆漿。記者廖靜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