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房貸利率下調落地在即,政策雨露及時惠及購房者|新京報快評

▲房地產整體產業爲我國經濟增長和產業帶動、城鎮化升級、居民居住條件改善等,都做出了相當的貢獻。圖/新華社

10月31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六大商業銀行發佈公告,將從明天(11月1日)起,陸續對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實行新的定價機制。這也意味着中國人民銀行一個月前發佈的完善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定價機制要求,即將正式落地,存量房貸利率將進一步下降。

根據公告,對於以浮動利率,也就是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加減點報價的存量個人房貸,當它的利率加點值高於全國新發放個人房貸利率平均加點值30個基點時,借款人可以向銀行申請調整房貸利率LPR加點值,調整後的加點爲全國新發放個人房貸利率平均加點值加30個基點。另外,六大銀行的公告明確取消了房貸利率重定價週期最短爲一年的限制。貸款人可以隨時向銀行提出將重定價週期調整爲三個月或六個月。

對於房貸借款人而言,這則六大行公告可謂一大利好,而從市場端上看,其也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步,有利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從經濟全局看,則有利於減輕購房者經濟壓力,提振消費信心,推動宏觀經濟增長。

此次存量房貸利率調整新機制的落地有三大背景,其一是近兩年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了新的變化,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各地在政策端上也變得更鼓勵有需求的民衆出手買房,存量房貸利率作爲整體房貸的一部分自然也面臨調整,以激發購房者積極性。

其二是整體市場利率的下行,與原有的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定價機制發生碰撞,產生了利差和倒掛,爲了避免新老房貸利差矛盾累積擴大,有必要對制度設計進行優化,促進商業銀行和借款人以適當方式變更合同。

其三,由於宏觀經濟原因,部分市民在消費行爲上轉向保守,相當部分收入轉爲儲蓄,由於存量房貸利率高企,其中又有相當部分被用來提前還貸,給銀行系統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而存量房貸利率定價機制的及時調整,其效果可謂一石三鳥,既緩解了利差問題,又提振了樓市信心,也利於廣義上的促消費。

畢竟,對很多在房價高位出手的購房者來說,其每月負擔的房貸利息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其房貸利率與市場利率存在利差,他們可能就更傾向於把收入攢起來去提前還房貸,反之,這些錢就有可能被釋放出來投入日常消費,無數購房者匯聚起來,就是一大筆數字。

由於新老房貸利差矛盾不斷積累擴大,2023年8月各大商業銀行已對符合條件的存量房貸進行過一次批量調整,將利率降至全國新發放房貸利率附近,這實際上是銀行對借款者的一種讓利,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

但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要從根本上解決新老房貸利差問題,還需要通過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在維護合同嚴肅性的同時,破除制度性障礙,促進商業銀行、借款人雙方基於市場化原則自主協商、動態調整。

此次完善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定價機制後,商業銀行與借款人可自主協商、適時調整加點幅度,不需要等到新老房貸利差積累較大後再由商業銀行進行批量調整,能夠漸進有序緩釋矛盾。

另外,儘管目前看新的定價機制是有利於借款者的,但這是建立在利率下行的當前市場環境下,而市場利率並不會永遠下行,有升有降纔是常態。

從這個角度講,新的定價機制對雙方長遠看是公平的。比如在利率下行的情況下,購房者將房貸利率重定價週期調整爲三個月,確實可能更早地享受到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帶來的優惠,但相反,如果利率上行的情況下,購房者也要更早承受LPR上調帶來的損失。

需要指出的是,如站在更高角度觀察此次存量房貸利率調整新機制的實施,會發現它是近期我國針對當前經濟形勢所釋放的一系列大招之一。

相信隨着存量政策的有力落實,增量政策的有力推出,中國將有能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撰稿 / 信海光(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