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潮涌動處 振興正當時
安順臺王繼勳、呼喚;六盤水臺周黎、黃照明;石阡融媒黎祖豔、楊文美;黔西南臺孔令相、彭麗;晴隆融媒;納雍融媒周啟剛、張曉勇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着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春意盎然的時節,希望的田野上生機勃勃,和美鄉村新畫卷鋪展開來,跟隨貴州省全國人大代表的履職足跡,走進廣袤鄉村,看“村”潮涌動處,振興正當時。
從“護綠”到“生金” 櫻桃花開“錢”景來
春光燦爛,畢節市納雍縣厙東關鄉以陶營村爲核心的萬畝櫻花如期綻放。雪白的花瓣在枝頭搖曳,花香四溢,吸引了衆多遊客前來觀賞。
全國人大代表、厙東關鄉黨委委員、副鄉長肖軍說,這欣欣向榮的景象,源於十餘年堅持不懈的“護綠”行動。2013年,陶營村的瑪瑙紅櫻桃種植面積僅有1000多畝。2014年,隨着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實施,肖軍抓住機遇,動員村民擴大櫻桃種植規模,目前已達到4800多畝。
隨着櫻桃種植規模的擴大,肖軍開始策劃一系列文化活動,以提升陶營村瑪瑙紅櫻桃的知名度。每年花開和果實成熟的季節,陶營村都會迎來大批遊客,村民們也開起了農家樂,櫻桃樹成了名副其實的“搖錢樹”。陶營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1萬多元增長到如今的2萬多元。陶營村還被評爲“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現在,包括陶營村在內的厙東關鄉依託櫻桃產業,形成了賞花、採果、櫻桃加工、文化展示爲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肖軍表示,未來將依託山水資源,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引導村民參與生態經濟,讓綠水青山持續轉化爲金山銀山。
有“李”入味,致富村釀出“致富蜜”
春風萬物生,人間好時節。全國兩會召開前,全國人大代表、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六馬鎮致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盧丹來到村裡的蜂糖李基地,帶領村幹部查看果樹的長勢情況,看着眼前李子樹冒出的新芽,盧丹叮囑大家做好管護工作。
六馬鎮素有“蜂糖李之鄉”的美譽,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十億元鎮”。致富村是較早引入蜂糖李種植的村,2018年,盧丹擔任村支書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裡的蜂糖李產業做大做強。
她邀請農業專家到田間地頭指導,組織村民學習種植技術。經過多年精心培育,致富村的蜂糖李種植規模達到6500餘畝,去年致富村人均純收入達 2.3 萬餘元。致富村的蜂糖李不僅銷往四川、重慶、廣東、浙江等地,還首次走出國門出口泰國。“引入更多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讓‘致富村出品’成爲高品質的代名詞。”盧丹說。
對於致富村未來的發展,盧丹有着新的謀劃。
“結合我們的產業發展,建設一個大型的鄉村旅遊綜合體,把我們村打造成一個周邊城市居民休閒度假的地方,讓我們致富村成爲鄉村振興的模範村。”
科技賦能 鑄就田野“芯”希望
春耕時節,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六盤水山海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世瑤帶領村民們開展耕地作業,搶抓時間把新的玉米種子種下去。“我們這裡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週期長,種出的鮮食玉米品質好,產值是普通玉米的幾倍。”
六盤水市鐘山區雙戛街道中箐村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傳統以種植玉米爲主。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後,2017年,李世瑤選擇回鄉創業,因種植草莓而開啓創業之路,被大家稱爲“草莓博士”。
回鄉後,李世瑤帶領鄉親們通過篩選優良品種、創新種植技術和模式,發展大棚草莓等特色產業。七年間,合作社的大棚從2個擴展到51個,輪作草莓+西瓜,還探索出“鮮食玉米+土豆”的糧經複合種植模式。“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只有通過科技賦能,才能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合作社,成員們既是員工又是股東。除了務工工資外,每年銷售收入的25%作爲績效獎勵發放給大家。目前,合作社年用工達3000餘人次。李世瑤表示,將繼續以科技爲翼,推動鄉村特色產業持續壯大。“作爲一名‘三農’工作者,我將繼續致力於科技興農,幫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用“紅色密碼”解鎖鄉村振興“富礦”
位於銅仁市石阡縣困牛山村的紅軍壯舉紀念碑巍然屹立。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曾發生過紅軍集體跳崖的壯舉,勇於犧牲、赤誠爲民的精神流傳至今。
困牛山村依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堅持“紅色+”的融合發展思路,依託“困牛山戰鬥遺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講好紅色故事。以“紅色資源+村集體經濟+鄉村旅遊+觀光農業”的組織方式,大力發展精品水果、特色花卉園等產業,輻射帶動周邊300餘人就業。
全國人大代表、困牛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鞠華國介紹,2024年困牛山村接待遊客近4萬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萬多元,村集體收入超60萬元。
今年全國兩會,鞠華國又帶着鄉親們的期盼赴北京參會,他希望進一步完善交通脈絡,讓更多遊客便捷到達困牛山村,讓困牛山村豐厚的紅色文化積澱,成爲推動強村富民、鄉村振興的精神“富礦”。
繡娘“雲”端繡“金山”
“我們以刺繡爲主,如果大家喜歡,不要錯過呀……”
走進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布依垚阿妹戚託小鎮門店,全國人大代表李利正通過電商平臺,直播銷售各類蠟染、刺繡產品。
2015年,李利懷着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回鄉創業,創立了貴州布依垚商貿有限公司,將刺繡、蠟染、扎染等傳統民族工藝融入日常用品和文創產品,並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銷售到全國各地。目前,布依垚在電商平臺上的粉絲量有20多萬,產值實現800多萬元,帶動羣衆就業180人,實現每人每年增收3.8萬元。
現在,李利正忙着搭建一個集民族服飾和文創產品生產、展示、培訓、銷售爲一體的綜合辦公場地,用“以崗帶訓”等方式,讓廣大繡娘在刺繡、電商直播、銷售技能等方面“觸網”煥新。
在李利看來,非遺與鄉村振興相輔相成。“一方面,非遺可以爲鄉村振興提供文化支撐,讓鄉村更有魅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鄉村振興也爲非遺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我希望能夠加大相關培訓的扶持力度,讓手工藝者掌握自主就業創業的能力,助力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也爲鄉村振興增添新的動力。”
振興“村”潮涌,鄉村畫卷展新顏。
貴州將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化“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全力以赴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
記者 佟文玲 黃靜 張勤月 劉燕
編輯 代丹妮
責編 王慶江
編排 時小千
編審 謝紅娟
來源: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