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珠淪爲臭水湖!滇池投入500億治理25年,成效配得上投入嗎?

雲南有句口口相傳的俗話:“滇池水清,昆明就旺”。確實每年想欣賞滇池美景的遊客絡繹不絕,帶動了當地經濟。

但曾經“光彩照人”的滇池,現在卻變成令人生畏的“綠湯”。甚至有專家說滇池患上了“生態癌症”,正在逐步走向消失和滅亡。

爲了挽救滇池,國家把它列入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要徹底根除這塊嵌在昆明本地的“傷疤”。

但爲了治療這塊“傷疤”,25年居然花費500億!然而,依然沒有改變滇池被污染的現狀,時過境遷現在的滇池變得怎麼樣了?500億元到底花在哪裡?

圍湖造田

滇池是我國第六大淡水湖,其實在古代比現在範圍更廣、更深。我們在現在的滇池附近百米處以上的高地裡,還可以找到古滇池留下的歷史痕跡。

隨着地殼的運動,才形成今天的滇池。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水利學家滇池區域發現新石器遺址15處。

有關第一次滇池的記載是在戰國末期,在《史記·西南夷傳》中說道,楚國的農民起義領袖莊蹻率兵來到這裡,發現水草肥沃連綿數裡,他再次休養。

但因秦兵的阻攔,他最終選擇在此定居生活,可以看出那個時候人們已經依靠滇池爲生。在20世紀50年代,我們依然以滇池爲生,那時爆發“圍湖造田”運動。

那時出現人口增長速度過快,糧食產量增長不上來的問題,所以人們爲了解決溫飽問題,開始圍墾海域擴大耕地面積,解決糧食短缺問題。

但殊不知這樣的舉動,讓滇池遭受“滅頂之災”但肚子哪有生態重要,爲了生存人們已經顧不上其他的了,這也讓後世爲此“背鍋”。

1969年12月28日,昆明10萬軍民彙集東風廣場,舉行“圍湖造田”誓師大會,決心打一場向滇池要田的殲滅戰,滇池也迎來最大的生態破壞。

昆明地區出現十萬人,男女老少齊上陣拿出“誓叫草海變良田,哪個龍王不低頭”的氣勢。這場工程歷時三年,滇池面積也縮小了近20平方公里。

曾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滇池美麗景色已經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塊梯田。

“圍湖造田”確實解決了當時百姓的溫飽問題,但是對滇池的破壞需要幾輩人去償還。

也使滇池的生態羣變得單一和簡單化,而且“圍湖造田”導致大量的化肥和農藥殘留的化學物品流入湖泊,導致湖泊內有害濃度增大,對湖泊生物和人都有很大的危害。

雖然後期我們明白不能再開墾滇池,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法律,不得已跨越“紅線”在滇池周圍進行開墾和開發。

但這一現狀得以改變嗎?並沒有在2021年時,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昆明下沉督查時發現,滇池出現“環湖開發”“貼線開發”等問題。

房地產開發商爲了更好地獲得利益,踩“紅線”貼着保護區域建設房屋,更有甚者在保護區開發房地產。

這嚴重破壞了滇池的生態環境,這是不是滇池變“綠水”最主要問題,污水排水纔是導致滇池變“綠水”的最主要問題。

昆明市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滇池,日排放量達到13萬噸,導致滇池水質長期爲V類甚至劣V類。

我國對水質有着嚴格的要求,V類是我國對水質最低要求,可見滇池已經被破壞得不成樣子。

500億花到了哪裡?

滇池在生態遭到最嚴重破壞時,人們往滇池水面扔一塊磚頭都不會下沉,滇池成爲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淡水湖泊之一。

滇池的治理始於“九五”期間,當時以點源污染控制爲主,人們開始“還舊賬”。1996到2015年滇池治理投資高達510億左右。

滇池治理消費了巨大的經濟投入,付出了巨量的社會代價。但爲什麼花費了500億元還沒有治理好滇池呢?

我們以螳螂川爲例,螳螂川是滇池水流出的唯一出口,也是金沙江的支流。在2024年5月9日中央督查發現有大量污水涌入螳螂川。

經現場取樣調查發現,現場的水質數值均超過地表水三類標準。爲什麼滇池已經治理這麼多年還存在水質超標的情況?

但早在2018年就有人向當地有關部門舉報該問題,但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導致一拖再拖,污水持續排放,原本清澈的螳螂川變的渾濁不堪。

其中是不重視,還是有“秘密”?在上世紀80年代,滇池水面開始出現部分出現水華現象,但一直無人問津,導致污染面積不斷擴大。

儘管如此,當地恢復水質的更新措施卻遲遲不落實,直到1990年,昆明才建立起第一個污水處理廠。

但這座污水處理廠面對昆明市近300萬人口的排水也無能爲力,更本起不到什麼作用,滇池水體富養化問題沒有得到一點改善。

儘管在滇池管理局的帶領下,進行一系列的水養平衡、去藻化行動、向湖水注入臭氧等,但都收效甚微,並沒有改變滇池水質。

其中有相關部門的不作爲,爲了政績和利益選擇視而不見,但更多的是滇池治理不單單是滇池一個湖泊,昆明有29條主要支流。

所以對滇池治理要做好持久、不怕困難的打算。其中滇池管理局發揮重要的作用,滇池管理局是專門滇池治理開辦的部門。

但這個部門在工作中卻遇到很多困難,因爲在衆多行政級別上,滇池管理局只能算“小兄弟”,用它去制衡“老大哥”們,必然會出現一些不太“聽話”的單位。

所以只有從多元性角度來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學適用、操作性強的政策法規,形成有效的質量機制。

2022年昆明市對《滇池保護條例》作出修正,這雖然提升了滇池管理局的“權利”,但在執法過程中,滇池管理局還是有些力不從心,甚至接到有些領導的“求情”電話。

執法問題,只是滇池的一小部分問題,資金問題,纔是大問題。25年花費500億,資金怎麼成大問題了?

在滇池“十五”計劃中投入23.3億改造滇池,但是項目實施情況不理想、缺啥配套政策、沿湖垃圾清理、污水處理廠建設等問題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在我國修建一條高速路需要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元的建設資金,何況一個面積約爲330平方千米的滇池,還有它涉及的流域,這點錢根本就不夠看。

不只是滇池治理項目資金嚴重匱乏還有滇池管理局的經費也十分有限。所以雲南和昆明政府想出“滇池治理與開發”和“現代新昆明建設”結合起來,以此帶動經濟解決滇池資金。

但有人想盡辦法治理電池,而有些人則在肆無忌憚地污染電池,導致滇池進入“邊治理,邊污染”的尷尬境地。

在“一湖四環”工程中,一家承建商居然一次性填佔了上萬平方米的滇池水體,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工程,現在變成“築巢引鳳”的工程。

所以即使在投入多少資金,不改變污水排放、私佔土地、踩“紅線”等問題,滇池永遠無法回到從前的狀態。

治不能停,滇池恢復生態仍然任重道遠

滇池是昆明騰飛的重要支撐點,如今電池的重度污染,對當地人來說是一個極其慘烈的損失,所以不論從經濟還是造福後代來看,我們都必須讓滇池煥發新機。

爲了讓滇池“改貌”有關部門想出引金沙江水入滇池,對滇池進行大“換血”。還從鬆華壩水庫泄放棄水,經盤龍江、大觀河、玉帶河引入滇池,置換草海水體。

根據研究發現滇池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所以滇池水體每4年就得置換一次。但根據鬆華壩年平均的泄洪量僅爲1000萬多萬立方米。

要想徹底讓滇池“換血”需要53年才能完成,還需從農業面源、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等方面入手。

滇池支流區域附近有大量的農田,所以昆明市鼓勵農民採用有機農業種植方式,減少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

在通過控制禽畜養殖糞污的治理,有效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養殖場採用糞便收集和處理系統,利用沼氣池和固液分離機可以減少糞便和沼液的產生。

生產出來的糞便還可以當作有機肥料回收利用,提升土壤和農作物的生長。在從工業廢水排放入手,政府採取多項政策和措施,確保企業遵守相關制度,才能減少工業廢水的排放。

在對城市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升級,確保應對城市人口增長和污水處理的需求。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滇池很快就要“改天換地”煥發新機。

在六大工程的治理下,滇池水質已經得到明顯改善,在2016年滇池水質已經從劣V類提升到V類,2018年提升到Ⅳ類。

滇池的生態環境已經煥然一新,來自西伯利亞地區的紅嘴鷗已經在半空中翩翩起舞,市民遊客也在湖邊悠閒漫步。

岸邊也綠意盎然,昔日雜亂的民房、魚塘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湖水溼地,滇池環湖生態帶已經超過六萬畝。

滇池的生態恢復,讓一些動物重現於此,滇池也在2020年提出下一個五年治理目標,讓滇池水質更上一層樓,治理滇池的路是漫長的,花銷是昂貴的,但爲了子孫後代我們還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