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境衛生到污水再生 北市推動回收水
原污水、放流水、回收水、再生水、自來水(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提供)
水之於人類及地球都是最重要的物資,面對氣候變遷旱澇加劇的極端環境,下一場大旱會在何時?有無解方防患未然?北市衛工處體認水資源永續爲氣候變遷重要課題,污水下水道收集污水妥善處理後,進而回收再利用是國際趨勢。衛工處利用部分放流水產製爲再利用水資源,以「由內而外」、「先公後私」的推廣策略,112年回收水取用量428萬噸,省下相當1,715座奧運游泳池的自來水。
衛工處長程培嘉說,衛工處專責收集處理臺北地區的生活污水,妥善處理至符合國家放流水標準後,排放回歸河海水域。今全球先進國家特別重視水資源,甚至視爲戰略物資,高度重視水再生及永續循環。衛工處認知水資源永續爲極端氣候極重要課題,因此污水下水道彙集污水經妥善處理,實應回收再用。北市新設水資源再生中心除應具污水處理功能,均納入部份放流水回收再利用的設計,提供廠區設備清洗、都市降溫、抑制揚塵、澆灌、景觀、衝廁等民生次級用水使用,節約自來水供民生必需。
回收水可作爲民生次級用水,雖經妥善處理,但在風險考量下,不可做爲人體直接接觸之用途(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提供)
衛工處說,114年上半年正式營運的民生水資源再生中心,每日可處理4萬噸生活污水,並具備每日1萬噸優質再生水的設備及量能。以「管網鋪設、主動供水、智慧取水」爲念,在北市民生社區主要道路設置6,600公尺長的再生水管網、3座智慧取水站及14處公園綠地澆灌點,方便市民容易取得再生水,提高可及性與便利性,更延伸再生水管到堤外美堤、觀山等河濱公園,未來可作爲溼地補助水源,協助營造棲地友善水域環境。
衛工處強調,北市擁有翡翠水庫是市民之福,相較其他縣市較不易缺水的條件下,使市民對使用回收水有距離感。衛工處爲推廣回收水使用,以「由內而外」、「先公後私」的推廣策略,提升廠內使用量,也加強跨機關合作,與7所市立中、小學校合作,由衛工處載運回收水注入貯桶,作澆灌植栽、清潔環境及生態景觀等用途,達到永續環境及環境教育。透過延伸回收水管到堤外供河濱公園水車取水,以及鄰近管理大樓衝廁使用;今年10月內湖廠內再新增取水口,方便環保局大型清潔或灑水車取用。
臺北市的迪化及內湖污水處理廠每日分別可生產約1萬噸及2萬噸回收水,供外界24小時免費取用。(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提供)
臺北市迪化及內湖污水處理廠的部份放流水產製爲回收水,每日最大產能分別爲2萬噸及1萬噸,24小時免費供外界取用。臺北市政府更於「公共工程採購契約範本」規範工地鄰近迪化及內湖廠,廠商清潔灑水、車輛沖洗及公園路樹澆灌水源,應採用污水廠產製回收水。衛工處定期邀集污水廠周邊機關及民間業者,進行「回收水取用推廣說明會」說明回收水質及用途,開發潛在回收水使用需求。
臺北市再生(回收)水推廣專區:https://www.sso.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72D06829601076D5&sms=630A67D2D545951C&s=F1DFD293544A4875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