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蜂擁入市到“割肉”出局,基金投資者爲何“越跌越逃”

“我決定‘割肉’了。”在市場調整的第三年,個人投資者曉曉(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自己決定賣出手裡持有三年且虧損的那些基金產品。第一財經從業內瞭解到,相較於過去“深套不贖、微漲才走”,像曉曉一樣選擇不計成本從主動權益類市場逃離的投資者已並非個例。就數據而言,2022年前成立的主動權益類產品,最新基金份額較2021年底減少了超過6800億份。

投資者行爲的變化也體現在公募市場的規模變化中,權益類產品與債券型產品出現背向而行的距離進一步拉大。數據顯示,相較於三年前權益類產品的一片火熱,如今受避險資金青睞的債基份額暴增,甚至反超權益類產品4.45萬億元。

“今年以來,無論是行業數據還是我們公司的情況,都能看出投資者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一位來自頭部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他們已經觀察到了這個變化,並根據新形勢做好流動性管理和頭寸管理,穩妥應對基民行爲的變化。

基民正加速“割肉”

近來,關於公募基金持有人加大贖回的討論熱度,正持續升溫。有觀點稱:“2021年買在山頂的基民,已經瘋狂割肉了。”對此,第一財經隨機採訪了數位投資者,在這之中,有部分人表示“覺得回本無望,已經贖回了”,也有人表示“還是想回本再出”。

“以前聽人家說投資‘微笑曲線’,對我來說可能更像是‘苦笑曲線’。”作爲“割肉派”的一員,曉曉向記者覆盤了自己的投資歷程後說。而他口中的“苦笑曲線”,是指產品先經歷淨值的上漲,隨後又下跌,淨值曲線形似“倒U”形的苦笑。

需要指出的是,“微笑曲線”一般用於基金定投,例如按月定期投入資金,意在下跌的過程中不斷收集便宜的籌碼,使得持倉成本不斷攤薄。但據曉曉稱,他一般是看到了持有的賽道近期上漲而選擇加倉,因此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定投。

據第一財經採訪瞭解,部分基民選擇“割肉離場”的重要原因正是公募近三年來的業績表現。Wind數據顯示,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885001)已經連續收穫了6個“半年陰線”,截至8月6日,該指數累計下跌39.35%。

從主動權益類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下同)角度來看,以2022年以前成立的3527只(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產品爲例,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6日,在有近三年數據的3235只產品中,3023只基金區間回報爲負,佔比達93.45%;其中區間“腰斬”者數量爲568只。

而在2021年8月至當年底成立的292只產品中,自成立以來至8月6日的累計回報爲負的產品爲284只,佔比超過97%;累計回報已跌去40%以上的產品達到118只之多。其中2021年8月31日成立的恆越品質生活,成立至今的累計跌幅爲72.78%。去年年報顯示,該基金約有近八成份額爲個人投資者持有。

換言之,在本輪市場浮沉中,如果是在2021年的高位買入,大部分基金持有至今尚未回本。數據背後,是拿着真金白銀進入市場上的鮮活投資者。而從數量來看,像曉曉一樣選擇不計成本從主動權益類市場逃離的投資者已並非個例。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2022年前成立的主動權益類產品的最新基金份額,較2021年底減少了近6885.73億份。記者注意到,基金贖回的速度也在加快,今年上半年的基金份額減少了1970.76億份,同比2023年上半年增加了45%,較2022年同期則增加八成以上。

與此同時,投資者贖回疊加業績下滑,也讓主動權益類產品的基金規模“縮水”更爲明顯。據第一財經統計,2021年底時,前述3527只主動權益類產品的基金規模合計爲6.09萬億元,而今年二季度末,這一數據已縮至3.28萬億元,萎縮比例超過46%。

債基規模已反超權益基

投資者行爲的這番變化,也體現在公募市場的規模變化中。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市場規模突破30萬億元整數關口,達到30.71萬億元。規模再創歷史新高的繁榮之下,是受避險資金青睞的債基份額出現暴增。

一方面,在發行市場,Wind數據統計,以基金成立日爲口徑,今年以來已有722只基金成立,合計發行規模爲7207.2億元。其中177只主動權益類產品合計募集到近500億元(496.98億元),佔比不到7%;而債券型基金產品的募集規模則超過80%。

這與2021年主動權益類產品一片火熱的情況截然不同。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共發行了1997只產品,發行規模達2.94萬億元,其中主動權益募集規模佔比超過46%,而債券型基金的比重則爲25.51%。

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存量市場中。在已有數據的3452只債券型基金中,有超過6成債基的基金規模實現增長。從絕對值來看,上半年基金規模增加百億元以上的產品有23只。如廣發雙債添利A上半年增加最多,爲365.88億元;廣發7-10年國開行A、長城短債A緊隨其後,同期增加208.87億元、182.26億元。

“我們目前重點持營(持續營銷)的也是業績表現較爲穩健輸出的幾隻債券型產品,此外,銷售渠道主推方向也隨之改變了”“今年主推固收類產品,投資者對於這一類產品的需求比較大”“今年債基比較好賣”……多位在今年主攻固收類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訴第一財經。

可以看到,在權益市場持續低谷的背景下,債券基金正從權益類產品手中接過“流量密碼”,實現規模的大幅增長。拉長時間來看,權益基金和債基規模已經呈現相向而行的局面,後者規模已經反超。

據第一財經梳理,以一級分類來看,2021年底,權益類基金(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爲8.54萬億元,比6.88萬億元的債基多1.66萬億元;而今年二季度末,債基的資產規模已經超過10.6萬億元,反超權益類基金(6.16萬億元)4.45萬億元。

爲何“越跌越逃”

在業內人士看來,公募行業應該反思的是,爲何基民會在今年不計成本斬倉出局?第一財經從多家基金公司處瞭解到,投資者加速贖回的情況以及不滿情緒,早已經傳遞到公司及渠道等環節。

“我們也觀察到了這個變化。”一位來自頭部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今年以來,無論是行業數據還是我們公司的情況,都能看出投資者的心態發生了變化”。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按照以往經驗來看,基民通常會選擇“深套不贖、微漲才走”,“底部割肉”的投資者比較少,但今年則有所不同。“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市場連續三年多的回調,基金淨值的下挫,也影響了投資者對於後市的信心;再疊加投資者個人一些財務安排的因素,出現了這個新的變化。”他說。

另一位權益類見長的基金公司人士與第一財經交流時稱,現在流動性比較重要,投資者當前風險偏好較低,所以更願意配置偏穩健的資產。據他透露,“我也覺得回本無望,但目前沒贖回是因爲暫時不急着用錢”。

而網傳的一份某機構針對客戶大額贖回原因的調查結果顯示,個人資金需求佔比達72%,其中,提及最多的前三大原因分別是清償房貸、補充經營現金、業績不佳或有下跌風險。

“業績不好是原罪,虧了說再多、做再多也是治標不治本。”華北一位基金市場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說,有一些投資者是堅持很久,實在堅持不下去“割肉”的,這種情況肯定是受傷比較重,對信心打擊一般都不小。

在他看來,市場持續震盪使投資者風險偏好較低,信心不足,會導致對風險相對較高的主動權益類產品投資的謹慎和減少;而且近兩年主動權益產品的業績表現並不理想,部分資金也會求穩撤出轉向相對穩健的產品中去,就像今年債券基金新發和規模都在持續增長。

前述頭部基金人士表示,(投資者加速贖回)這種現象也在提醒基金公司,在經營管理中要根據新形勢和新變化,做好流動性管理和頭寸管理,穩妥應對基民行爲的變化。

如何挽回基民信任

事實上,在近幾年的業績低谷下,公募行業正遭遇着業績和口碑雙雙下滑的壓力。如今更是逐漸突破越來越多投資者心理上的防線。從蜂擁入市到“割肉”逃離,基金公司該如何挽回投資者的信任?

“挽回基民信任的重中之重還是在產品業績的提升,增加投資者的投資體驗和獲得感。”上述華北市場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基金產品不同於消費品,產品的銷售完成意味着服務的剛剛開始,要將產品的售後服務與投教和陪伴並重,避免過往出現的重銷售輕服務的情況。

他認爲,基金公司應該要提升以客戶爲中心的需求響應和解決方案能力,加強投教服務體系建設,重視客戶體驗和陪伴,豐富服務場景,提升服務水平。“最終的目的都是爭取提升投資者的持倉體驗,努力提升投資的獲得感。”

“權益投資方面,也鼓勵在堅持長期投資邏輯框架基礎上,在投資範圍允許的範圍內,爭取把握階段性機會,儘量爲持有人爭取收益,不過現在主要還是陪伴要賦予感受和心理層面的服務。”一位來自發力債基的基金公司的人士認爲,無論是債基還是權益產品,歸根結底要回到產品定位本身,在設計產品定位之初就考慮客戶的體驗與感受。

前述頭部基金公司人士也有類似看法。他對第一財經說,“首先肯定是要聚焦於產品業績本身,不斷精進主動管理能力,提高業績的穩定性,增強投資者的獲得感。”

“(現在)能做的是持之以恆做好投資者教育,引導投資者堅守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理性地、戰略地看待當前市場的波動和淨值的下挫,避免非理性的投資行爲給投資者的賬戶帶來實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