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關聯表看通膨

從產業關聯表看通膨圖╱本報資料照片

通膨率與產業關聯

經濟學家薩繆爾遜把通膨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溫和性通膨(Low inflation),物價漲幅每年在10%以下,仍屬可預測者。第二類是急劇性通膨(Galloping inflation),每年漲20%、100%,以兩、三位數速度飆漲者。第三類爲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每年以百分之一百萬甚至百分之十億的速度持續上漲,終至經濟崩潰者。

■產業關聯表是依據每五年辦理一次的工商普查編制的,不同於一般統計,每五年纔有一張表,這張表會產生「向前關聯繫數」、「向後關聯繫數」,可以藉以瞭解產業生產過程中彼此供需、依賴的情況,長期觀察更能瞭解國內產業的變遷。

近期原油、天然氣連月上漲,美、歐通膨率迭創新高,政府日前公佈我國9月通膨率也創近九年最高,一時能源危機、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的威脅漫天蓋地而來,全球股市爲之震盪。

然而,和發生能源危機的民國60~70年代相比,那時各國的產業結構和今天已明顯不同,那時全球貿易自由化程度和今天也不能相提並論,由此可知,儘管通膨的壓力是大的,但當年讓全球經濟崩潰的情況未必會重來一遍。

當年通膨率有多高,今天許多人可能不知道,以民國69年而言,美國13%、法國13%、英國18%、韓國29%,我國也高達19%,這個通膨率是今天各國望塵莫及的。同年經濟成長率,美國 -0.3%、法國1.0%、英國-2.3%、韓國-3.0%,面對「高通膨、低成長」,經濟學家一籌莫展,倒底該升息抑制通膨,還是降息振興經濟,各方看法不一,當年經濟學家王作榮、蔣碩傑還爲此在報上論戰數回合,十分精采。

目前離停滯性通膨尚遠

今天看到5%的通膨率,大家便嚇得魂飛魄散,以爲停滯性通膨將至,然而比照一下當年,便可以明白,這隻能算是通膨的壓力,還稱不上通膨,離停滯性通膨尚遠,是該小心,但不必驚慌,因爲釀成當年停滯性通膨的大環境已經改變,改變的原因有二:

第一、產業結構改變:民國70年代紡織、成衣、化學、塑膠是我國的主力產業,其所需原料悉數來自石油,油價大漲,受波及的程度自然比較大。如今主力產業變成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產品,兩者與石油的關聯度非常低,因此受通膨波及的程度自然比較小。非僅臺灣如此,隨着技術進步,全球對原油的依賴度也降低了,如今於原油市場所吹起的狂風,在消費市場已難掀起大浪。

四十年來我國的產業關聯表也可以證實這個現象,民國70年各部門生產10,000元商品時,紡織業需採購石油1,600元、化工原料業需採購石油4,700元、人造纖維業3,100元,塑膠業3,600元,合計所需採購的石油高達92,000元,向前關聯繫數爲9.2,當年油價不過33美元,三十年後,民國105年油價41美元,而向前關聯繫數僅6.8,這說明當年通膨所賴以傳導的石油供應鏈,已漸式微。

消費市場接近完全競爭

第二、貿易自由化進入新紀元:隨着東京回合、烏拉圭回合談判所達成的降稅、開放市場協議,貿易自由化進入新紀元,全球貨品自由流通,價格大幅降低,消費市場接近完全競爭,這使得通膨難以再興風作浪。

也因此自1990年以來,全球物價大致平穩,即令油價漲逾100美元的民國100年,臺灣的通膨率也只有1.4%,和昔日石油危機年代的20%、30%已不可同日而語。

換言之,歷經四十年的變化,隨着全球產業朝電子資訊發展,貿易自由化的實現,雖然國際熱錢可以把原油的行情炒高,以致各國生產成本上揚,然而在自由競爭體系下,炒作終難持久,加以產業對原油的依賴不如昔日,當年與之如響斯應的通膨自然很難再出現,至於停滯性通膨,就更不可能再捲土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