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學”向“優學”轉變(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青海果洛實施異地辦學,加快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從“保學”向“優學”轉變(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本報記者 賀 勇 王 梅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4日 第 02 版)

到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碾伯鎮,走進果洛海東中學建設現場,只見一派忙碌景象。“3月20日開工以來,工程建設緊鑼密鼓。目前,2號教學樓和女生宿舍樓已封頂,其他6個項目單體處於基礎施工階段,預計年內完成47%。”果洛海東中學規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胡吉洲介紹。

“學校建成後,將增加3000個初高中學位,果洛牧區的孩子可以到海東上學了。”胡吉洲說。從施工現場張貼的設計效果圖看,校園裡不僅規劃有教學樓和宿舍樓,還有室外、室內標準的運動場所。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東南部,藏族人口占比近92%,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自然條件惡劣。全州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且上學距離遠、升學率不高等問題困擾着當地的學生和家長。

如何解決因自然條件制約導致的果洛教育相對落後問題?對口援建果洛州的上海市援青團隊提出異地辦學的思路。

是破局,也是探索和嘗試。2017年,上海在西寧市援建了一所寄宿制中學——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學校建成投用後,面向果洛州所轄6個縣招生。開學和放假時,學校專門包車,接送學生往返於果洛與西寧兩地。

藏族學生特旦達傑,來自果洛州班瑪縣達卡鄉佐偌村,現在是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初中一年級3班學生。佐偌村距離他曾經就讀的班瑪縣民族中學有130多公里路,上學需要坐長途大巴車。“那個時候上學難、回家難,家人每個月來學校接一趟。”特旦達傑回憶說,遇上下雨、下雪或颳風天氣,路很難走。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校園。”特旦達傑毫不掩飾自己對新學校的喜愛。每個教室統一配備了“智慧黑板”,多媒體教室桌椅都採用環保材質,鋼琴教室、舞蹈教室、圖書閱覽室一應俱全。

學生的住宿和就餐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宿舍寬敞,24小時供應熱水,洗漱條件要比牧區方便很多。兩層的食堂整潔乾淨,各色菜餚豐富多樣。“在學校,菜品健康美味,價格還不貴。”特旦達傑很珍惜現在的學習和生活條件。

和特旦達傑一樣,自2019年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招收首屆學生以來,已有1700餘名果洛籍學生到西寧讀書。

上海援青幹部、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校長常途介紹,學校全面對標上海市學校建設標準和功能設置,讓果洛學生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異地辦學爲牧區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讓他們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常途說。

果洛州教育局副局長蘆寧介紹,果洛西寧民族中學高考本科上線率連續3年保持100%,與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學簽訂協議,成立果洛州屬高中三校聯盟,每校每月選派骨幹教師,在線開展示範課,三校和上海的教師遠程觀摩,開展評課議課,互促共進。

2022年8月起,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團隊,對口支援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三年兩批次,每批6人,各歷時一年半。目前幫扶團隊的6名教師,來自上海市虹口區的5所高中,涉及思想政治、數學、英語、物理、生物和體育6門學科。蘆寧說:“我們將積極發揮滬青兩地的優勢,創造良好條件,讓全體學生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果洛州副州長曹發山表示,有了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示範,果洛將加大擴優提質力度,目前異地在建的果洛海東中學總投資、建設規模和學位設置都超過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繼續借鑑優化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引進優質師資的好做法,將有效解決州內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高中階段優質學位供給不足等問題。

“果洛州將提高異地辦學成效作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實踐載體,主動探索教育均衡發展路徑,推動教育由‘保學’向‘優學’轉變,助力州內牧民學生更好成長成才。”曹發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