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大事件,以及蛇年A股十大主題投資展望

來源:中信證券

這個春節,年味兒很足。

三件事,刷屏了,都很“中國”。值得聊聊,或許對於蛇年您的投資,走得更順不乏益處。

第一個,是人形機器人。

衆所周知,春晚早已不只是中國人自己的舞臺了,扭着中國大秧歌登上春晚舞臺的中國人形機器人,實際上亮相在了一個輻射全球87國、136座城市3508塊公共大屏,全球3100多家媒體聯合宣發的世界級舞臺,這可不是簡單的助興,是中國智造實力的彰顯。

這次的秧歌,或許也扭到了別人的脖子,背後的含金量不必多說。

第二個,是DeepSeek。

同時登頂蘋果AppStore和谷歌PlayStore全球下載榜首,上線首月下載量(1600萬)較ChatGPT首次發佈時(900萬)增長近80%。中國大模型在全球刷屏期間,美國芯片指數應聲下挫12.53%,英偉達跌幅更是達到18.20%。同時,震盪的還有美國的科技圈,從習慣性質疑,到網絡攻擊,再到反思和與DeepSeek謀求合作。中國科技,似乎在這一刻,得到了久違的尊重。

對於總是認爲“沒有真正創新的”中國科技看空派來說,這一次要和世界一起,重估中國科技資產了。

第三個,是哪吒。

這是一個時隔五年,在本就萬衆期待、預期極高的挑剔眼光下,仍然突破了上限的中國動漫奇蹟,票房已是最好的認可。比起作品本身的燃,更有力量的是主創團隊關於專注與耐心的故事,每一部電影都當成最後一部來做,和所有細節死磕的精神。

挺感謝有這樣一羣人,不至於讓我們的孩子只能看着日漫、美漫長大。如果能多一些像餃子導演這樣的人,中國動漫產業就值得更多期待了。

兩句題外話:

一個是春節期間的美國向中國加徵10%關稅,不算超預期,這是美國新政府向全球的一次施壓,目的更多在於倒逼製造業迴流美國。展望後續,中信證券研究部認爲,中美技術競爭或仍是美國關注重點,因此美方或短期優先關注兼具高技術性和高對華依賴性的行業,如部分機電、化工、光學儀器產品等,中期維度上或關注部分皮革製品,紡織品等。

另一個是春節檔總票房創歷史新高了,根據貓眼專業版,截至2月4日15時29分,2025年春節檔總票房突破92億元,這是個非常不錯的成績。不過節後短期內相關公司股票可能存在預期兌現的情況,節後短線追漲的朋友需要有點風險意識。

面對2025年的投資,戰略上信心應該是足的,撐起國運強勢之年的主題投資方向值得關注,以下爲研究部團隊對於十大有望貫穿2025年全年的A股主題投資方向的展望與思考,供參閱。

戰術上,哪吒主創團隊的做事態度值得學習,目標就在那,慢慢磨,時間是兌現結果不可或缺的保障。

2月4日,港股率先迎來開門紅,恆生指數漲超2%,國企指數漲超3%,恆生科技指數則漲超5%。

2025,A股,可期。

2025年A股十大主題展望

文|秦培景  劉 易  王冠然  侯蘇洋  卿施典

白弘偉  任恆毅  許英博  劉海博  姜 婭

王 喆  陳 竹  徐 濤

2025年有望成爲A股市場主題投資大年,A股當前正站在馬拉松行情的起跑線上,主題賽道是市場普遍關注的焦點。

四大因素共同推動2025年全年A股市場的主題投資機遇。四大因素包括資金風格偏好、商業技術催化、政策落地驅動、中美博弈推動,其具體內容如下:其一,個人投資者和活躍機構將成爲增量資金主要來源,此類資金的風格偏好更聚焦於主題投資。其二,在AI等新技術成熟和新商業模式清晰催化下,更多新興產業有望步入高速成長期。其三,政策發力驅動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先立後破”下傳統產業整合和新質生產力發展雙雙提速。其四,中美博弈進入新階段,自主可控、貿易摩擦和出海發展等主線將升級迭代。

十大主題將貫穿2025年全年A股行情,他們分別是:①AI+、②智慧交通、③人型機器人、④悅己經濟、⑤首發經濟、⑥生物製造、⑦未來能源、⑧中美博弈、⑨資本運作、⑩產能化解;本報告對這些主題的驅動催化、受益邏輯、細分方向進行了研判。

展望一

AI+:AI引領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AI+帶動產業鏈投資熱潮。

2024年大模型的推理能力持續增強、應用場景在不斷拓寬。在2025年,我們預計隨着AI能力的持續提升,AI生態豐富度有望進一步拓寬,AI入口將成爲科技巨頭的必爭之地;隨着模型性能的持續提升以及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寬,AI產業在應用端將加速落地。

關注三個細分主題:①國產算力產業建設迎來爆發期,相關的算力芯片、配套銅互連及AIDC等板塊;②AI+應用場景持續拓寬,相關的AI+辦公軟件、AI+工業以及數據服務等板塊;③端側AI普及度持續提升,相關的AI手機、AIoT配套產業鏈以及腦機接口等板塊。

展望二

智慧交通:技術日臻成熟,載體與基建比翼齊飛。

智慧交通是人工智能革命和新能源革命的集大成者,是新質生產力代表方向之一;其發酵期將貫穿2025年全年,是A股有催化、空間大、能落地的核心主題。新能源電動化由汽車向航空航天等更多載體延伸;智能駕駛、低空經濟等是AI時代能夠快速落地的超級應用;中國走的是空天地協同與單車/單機智能共同發力的一體化路線,需要大量的智能化“新基建”,因此衛星互聯網、北斗及車路雲也必不可少。

關注三個細分主題:①智能駕駛,NOA加速滲透,相關的OEMs、域控制器&芯片、激光雷達、智能底盤;②低空經濟,政策基建加速,相關的整機產業鏈、基礎設施及運營環節;③商業航天,衛星發射爆發,相關的衛星製造、商業火箭、地面設備、運營服務等。

展望三

人形機器人:巨頭引領,產業奇點到來。

人形機器人的優勢在於其更容易融入人類的生活環境,進而具備更多的應用場景,並且具備規模化生產和成本改善空間。展望2025年,在技術更新迭代、產品百花齊放、產業鏈協同發力、政策持續催化的共同作用下,機器人行業將繼續處在發展的歷史機遇期中。結合特斯拉、Figure、1XNEO、優必選、開普勒、智元、宇樹等機器人廠商的部署節奏,以及OPENAI、Sanctuary Al和英偉達在模型端的加速迭代。我們預計2025年人形機器人將迎來從demo到量產的產業奇點。商業化前夕需緊密關注下游整機放量節奏以及上游元件選型定產動態。

關注三個細分方向:①技術力及商業化較爲突出的整機廠商;②產業參與確定性強的總成廠商;③相關度較高的上游零部件廠商,包括電控、機械、傳感等環節。

展望四

悅己經濟:情緒消費和“質價比”共振,悅己消費漸成主流。

在政策提振內需和消費內生動力不足的宏觀環境下,具有“質價比”與情感價值的消費品卻逆勢實現增長。經過多年的市場教育後,當下消費者逐漸趨於成熟與理性,不再滿足於表面的光鮮,更看重消費帶來的情感共鳴、心理愉悅與價值觀認同。展望2025年,我們繼續看好能與消費者產生“情感連接”以及“高質價比”的消費品持續增長及其相關的投資機會。

關注三個細分主題:①面向“Z世代”情緒消費的穀子經濟;②受益於美麗經濟的美妝;③體驗經濟與入境政策優化利好的旅遊板塊。

展望五

首發經濟:鼓勵消費產業供給端創新,首發經濟潛力無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充分體現政府對促進優質新型消費供給、刺激消費內需的高度重視。“首發經濟”主要是指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的首次發佈和展示,強調整個鏈式發展的完整過程,還要體現時尚、品質、新潮的消費升級特徵,有望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消費潛力,助推消費和產業升級。展望2025年,我們看好融合首發經濟和新經濟業態的消費模式發展,

關注三個細分主題:①零售百貨調改轉型;②潮玩與IP經濟;③微信小店“送禮物”商業模式創新等機會。

展望六

生物製造: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產業化有望提速。

生物製造是以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學爲基礎,利用生物組織或生物體(如酶、微生物細胞等)進行物質加工,生產相關產品的先進工業模式。生物製造具有低成本、可持續、定製化開發、安全度高等優勢。生物製造領域有望引來政策端的大力扶持,並在醫藥醫療、化工、新材料領域的產業化進度加速發展。

關注三個細分主題:①食品&酶製劑:建議關注母乳低聚糖、替代蛋白、酶製劑等方向;②生物化工新材料:建議關注新型聚合材料、高性能蛋白、大宗化學品、可持續航空煤油等方向;③生物製藥醫療:建議關注細胞和基因治療(CGT)、減肥藥、外泌體等偏消費醫美屬性的藥品。

展望七

未來能源:技術創新持續驅動,未來能源多點開花。

2024年以來,固態電池變革持續積累,產業化逐步開啓;鈣鈦礦作爲光伏代際升級方向,產業化進程加快;氫能受到多維度政策驅動,應用場景開拓可期。展望2025年,技術創新依然在持續驅動,產業政策有望加大扶持,行業進展有望穩步演繹,應用場景有望不斷拓寬,未來能源領域有望多點開花,逐步開啓產業化進程,不斷催生主題投資機會。

關注技術成熟催化領先的三個細分主題:①固態電池;②鈣鈦礦;③氫能。

展望八

中美博弈:中美博弈新階段,產業安全新高度。

“特朗普1.0”時期,中美貿易摩擦深化並延伸至科技領域,導致部分行業受損,同時也使得部分行業逆向受益。展望2025年,特朗普迴歸後中美博弈進入新階段,自主可控、貿易摩擦和出海發展等主線將升級迭代。

關注這三個細分主題:①自主可控:外部限制倒逼之下,我國自主可控的邏輯或仍將持續強化,半導體設備、精密儀器等有望從基礎走向高端;②貿易摩擦:我國對美國加徵關稅的反制措施主要集中在農產品、飛機、戰略資源等領域,相關領域國內企業有進口替代機遇;③出海發展:從市場、產業、政策三個維度推演,2025年出海仍然是重要方向之一,包括產能出海、品牌出海、商業模式出海三種模式。

展望九

資本運作:資本運作新時期,併購重組大時代。

2024年4月,新“國九條”明確表示要加大併購重組改革力度,多措並舉活躍併購重組市場,多項鼓勵併購重組的新政策隨後相繼出臺。政策導向上,包括促進傳統行業內部資源整合和轉型發展、支持科技型企業併購重組進而培育新質生產力。展望2025年,政策積極鼓勵+產業高質量發展所需的背景下,併購重組是滿足當下政府、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此輪併購重組浪潮關注兩個方向:①以產業鏈整合、做大做強爲導向的產業內併購重組,包括電子、醫療器械、汽車零部件等領域,尤其是央國企;②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升級爲導向的跨產業併購,可聚焦一些已公告“控制權變更”或實控人有體外資產的企業。

展望十

產能化解:聚焦格局優先改善的製造業龍頭。

與上一輪產能週期比較,本輪產能擴展週期以相對高技術產業爲主導,市場化程度更高,且龍頭企業率先完成擴產,行業格局向龍頭集中。在行業磨底階段龍頭有望通過併購非龍頭閒置產能重構供求格局,在需求底部拐點後龍頭市佔率有望快速提升。在2025年,一方面政策支持內需修復,另一方面過去幾年過剩產能有序化解,供需格局優先改善的製造業龍頭可能獲得更強大的定價權。

結合產能週期和價格信號,關注兩條主線:①率先完成產能週期磨底,龍頭格局佔優,且有價格逆週期調節能力的鋰電池、電力設備、貴金屬行業龍頭;②光伏、煤炭化工、消費電子板塊內,聚焦格局有望明顯改善的細分龍頭。

風險因素

整體:宏觀經濟復甦不及預期;地緣政治摩擦加劇;產業政策不及預期;各行業內競爭加劇等。

AI產業鏈:AI大模型研發或應用生態發展不及預期;AI算力需求不及預期風險;端側AI需求不及預期風險等。

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落地不及預期;人形機器人硬件國內降本節奏低於預期;人形機器人的人工智能能力發展低於預期;國內技術研發不及預期。

智慧交通:技術與產品迭代風險;產品推廣速度低於預期;汽車銷量下滑風險;扶持政策的力度低於預期;出現智能駕駛、低空飛行的惡性事故;主機廠適航取證進度不及預期;地方基建投資力度或建設速度不及預期;可回收火箭技術研發進度不及預期;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速度不及預期。

自主可控:國產替代進程不及預期;國內晶圓廠擴產不及預期;先進製程技術發展不及預期;通脹導致的原材料漲價風險;對我國制裁加碼的風險等。

消費:國內消費市場復甦進度不及預期;下游需求不及預期等。

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超預期變化;半固態電池量產裝車進展不及預期;光伏新增裝機不及預期;原材料價格波動較大等。

醫療健康:帶量採購風險;創新藥臨牀研發失敗風險;醫療服務醫保政策風險;醫療事故風險等。

併購重組:資本市場改革不及預期,併購整合效果不及預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