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父母課堂”、發揮家委會作用,北京多校分享家校社共育經驗

新京報訊(記者徐彥琳)如何破解家校溝通難題、構建家校社協同機制?11月15日,在方家衚衕小學舉辦的“北京市中小學第九屆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教育機制暨北京市第六屆家庭教育成果徵集評優活動”展示交流研討會上,來自北京各區的教育界和家長代表共同探討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機制建設。

此次活動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協辦、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附屬方家衚衕小學承辦。記者瞭解到,自成果徵集與評選活動開展以來,經各區初評和推薦,收到協同教育機制成果95篇,教師論文103篇,教師案例107篇,教師育人故事106篇,家長文章170篇。其中,8篇文章獲評機制成果類一等獎,3篇一等獎文章的作者在研討會上進行了分享。

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郭鴻介紹,東城區形成了區域橫縱交錯分明的“1+8+X”協同育人機制。以1個區中心引領區級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建立科學的運行機制;8個分中心組織指導學區內學校的協同育人工作,定期組織開展交流學習活動;X個學校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勇於承擔發起、改革創新家校社協同共育工作。

“我希望我的爸爸能好好說話,和我說話的時候語氣能好一些。”海淀區清河學區管理中心邱麗娜給大家播放了短片“爸爸媽媽聽我說”,展現了孩子視角中的父母是什麼樣的。邱麗娜介紹,海淀區清河學區開展豐富的家庭教育指導方式,創辦清河學區“父母課堂”,指導父母採訪孩子、孩子給父母寫信……“許多家長表示在聽了孩子的心聲後感觸很大。”

門頭溝區黑山小學賴妙瓊介紹了學校建立校級家委會、落實家長評價機制、制定校級會議制度的經驗做法。“從2018年起,家委會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主動性增強,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和家庭教育活動人數逐年提升。家委會不僅帶着學生走出校園,家長也會利用自身的職業優勢將社會資源引入課堂給孩子們講課,逐步構建起開放多元新格局。”

除機制成果類文章外,活動還評出教師論文類一等獎4篇,教師案例類一等獎5篇,教師育人故事類一等獎12篇,以及家庭教育家長文章一等獎18篇。

家校溝通難題如何破解?圓桌訪談中,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附屬方家衚衕小學的教師、家長以短片的形式重現了一場“家校溝通難題”案例。學生家長因爲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同學打了找上老師,年輕的班主任因爲被家長指責而委屈落淚找到了教導主任。

“你想想看,要是你自己的孩子被打了你會怎麼樣?”在教導主任的指導下,班主任對家校溝通的難點所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用有效的溝通方法,爲兩方家長化解了矛盾。“我最開始覺得就是兩個孩子打打鬧鬧,家長過於緊張,還是把事情想簡單了。”班主任說道。家長也在現場表示,“通過一番溝通,我能感受到學校的老師是真心爲了孩子好。”

會上,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附屬方家衚衕小學學生權益維護中心正式成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吳興發

來閱讀我的更多文章吧

徐彥琳

新京報記者

記者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