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持續「高燒」!三峽水庫「空調」失靈?專家曝主因

川渝持續「高燒」,要讓三峽水庫背鍋?圖爲今年7月三峽水庫樞紐九孔泄洪迎戰2號洪水。 (新華社資料照)

大陸央媒《中國科學報》5日報導, 立秋已近一個月,大陸川渝地區仍持續攝氏40度「高燒」不退,個別地區氣溫高達攝氏45度。一些人認爲,天氣持續高溫與三峽大壩有關。有自媒體引述2002年《重慶晚報》消息,稱「三峽水庫蓄水後,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將成爲一個巨大的『天然空調』。現在這個『空調』是不是忘了加氟」?

《中國科學報》報導,長江流域水文水資源研究方面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南湖所)研究員、鄱陽湖湖泊溼地觀測研究站副站長李雲良受訪指出,三峽水庫水體對周邊環境的確會產生冬暖夏涼的「空調」效應。水庫或湖泊的熱力性質與陸地有較大差異,水體的比熱容更大、蒸發耗熱多,會在白天吸收和存儲更多太陽輻射的熱量,降低周圍環境的溫度;到了晚上,存儲熱量會緩慢釋放出來,帶來「夜暖晝涼」效果。有「冬暖夏涼」效應。三峽水庫具有「空調」效應,但對氣溫調節作用沒有那麼大。需要注意的是,引起降溫效應的主要是水庫存儲的水體。

李雲良稱,他們和其他學者研究結論都表明,三峽水庫建成後,能使周邊地區夏季日平均氣溫降低攝氏1至1.3度。對周邊地區夏季日最高氣溫的降低影響較大,最高可降攝氏2度左右。同時,有研究表明,三峽水庫蓄水之後,宜昌冬季平均氣溫上升了攝氏1至2度。它的降溫範圍主要是水庫周邊約2至10公里。

李雲良表示:2002年《重慶晚報》關於三峽水庫調溫效應的報導,首先,並無所據,南湖所也曾特別就這一新聞闢謠。

其次,水庫降溫作用是有限的,並且三峽水庫水體距離重慶市區有一定距離,所以三峽水庫對城市的溫度或城市公衆的體感溫度影響是有限的。

李雲良指出:江西鄱陽湖的「空調」效應,比三峽水庫強一些。研究發現,鄱陽湖可使夏季白天氣溫降低約攝氏2度,影響範圍能夠達到周邊10至40公里,範圍和強度明顯大於三峽水庫。

李雲良解釋,這種差別,影響因素非常複雜。三峽水庫是河道型水庫,水面狹長,水域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而鄱陽湖則是寬淺型湖泊,水體面積達3000至4000平方公里。研究證實,鄱陽湖這種寬淺型湖泊的降溫效應相對更強一些。

至於如何客觀看待三峽水庫和川渝地區溫度之間的關係。李雲良認爲,應該從大尺度氣候系統視角來看,這是一個全球性、系統性的問題。極端高溫事件的發生是由大尺度氣候環流系統決定的,局部地區下墊面回饋對氣溫只能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近幾年,長江流域多發極端高溫事件,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加強,比如近期南京、南昌、武漢等幾大「火爐」城市氣溫都在攝氏35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