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大洗牌的十大變局
歷史的一粒灰,落到我們頭上,可能就是一座山。儲能產業鏈價格如火如荼,產業的淘汰賽正在進入深水區。
從過往一年產業鏈不同環節,包括材料、電芯、PCS、系統集成等企業的業績來觀察,受鋰價震盪、產品競爭同質化等因素影響,項目招標價格持續走低,盈利水平預期不明朗、產業持續承壓的態勢依然蔓延。
已有產業大佬告誡同行,未來兩到三年內:一半以上的系統集成商可能被迫退出市場。
這必然是一次影響深遠的淘汰賽,亂戰之中,競爭加劇,企業盈利分化嚴重,有些企業依然能日賺超1億元,有些企業則連年虧損,已處於破產邊緣。
有業內人士分析:儲能終究坡長雪厚,階段性“內卷”不是壞事,可促進技術迭代。
但時下的困境,依然待解,比如安全,保證整個系統全生命週期高可靠運行,是全行業要思考的問題;比如價格,隨着儲能成本不斷下降,所有儲能玩家目前利潤都不高,甚至0利潤。再比如儲能整體利用,電站利用率整體不高。如今,儲能產業的洗牌正呈現十大變局。
百舸爭流,競爭格局初定
大浪淘沙,劣者出局
在儲能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各類企業正在經歷一場洗牌,在層層“過篩子”中,加速劣者出局。
在現有儲能玩家中,可以大致劃分爲五大類,分別是鋰電系、創業系、風光系、國資系、跨界系。鋰電系以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瑞浦蘭鈞等主流動力電池廠商爲代表,新能源車的電池動力系統本質也是一套儲能系統,對這些企業而言,佈局儲能其實也就是業務延伸,有着電芯技術和綜合實力等得天獨厚的優勢。
創業系以海辰儲能、海博思創、瑞浦蘭鈞、麥田能源、奇點能源等一衆儲能創業黑馬企業爲代表,憑着創始團隊較強的技術積累和融資能力在儲能中逐步立穩腳跟,併成爲儲能行業中一股活躍和不可忽視的力量。
風光系以天合光能、協鑫集團、晶澳科技、阿特斯、晶科能源、陽光電源等光伏巨頭和遠景能源、金風科技、運達股份、明陽智能、華銳風電等風電巨頭爲代表,作爲新能源領域的老牌實力玩家,佈局儲能也是業務形態的拓展,屬於輕微跨界,不能說是完全不相關的純粹跨界,他們有着品牌和渠道上的優勢,尤其是衆多光伏巨頭,已經將儲能作爲第二增長曲線來打造。
國資系則以各類央國企爲代表,大家熟悉的兩大電網(國家電網)、兩建(中國能建、中國電建)、五大六小(國家能源集團、華能集團、華電集團、大唐集團、國家電投集團;國投電力、中廣核、中核集團、三峽集團、華潤電力、中節能)一衆電力企業基本都佈局了儲能,作爲妥妥的“國家隊”,佈局儲能既有能源變革推動下迫切使然,也有政策、資金實力等優勢。
跨界系則是外部第三方進入的純粹“跨界者”,純粹跨界企業來自各行各業,涵蓋衣食住行、化工、電子等不同領域,大多以收購或成立新公司爲主進軍儲能,比如醫療領域的海辰藥業、服裝領域的日播時尚、房地產領域的冠城大通,這兩年陸陸續續出局的這類企業佔據了一大部分,剛剛提到的三家在跨界儲能上就是都以失敗告終,當然也還有實力雄厚的堅挺者,比如傳統家電巨頭美的、格力、海爾、創維、康佳、長虹等紛紛佈局了儲能。
整個儲能行業既是百舸爭流,也在大浪淘沙,因爲整個儲能行業在技術、解決方案、商業模式都在迭代探索中發展,目前行業併爲形成絕對的霸主,大家都在“跑馬圈地”,都在逐步形成並加固“護城河”階段,行業正加速洗牌,技術實力、市場理解、商業模式等優勢不明顯者將加速出局,尤其是那些實力不強者的新進者、趕熱點卻對行業理解不深的跨界者將被淘汰,“80%儲能系統集成商會倒下”或在接下來的兩年真實上演。
據蜂巢能源儲能銷售中心總經理高春鵬提供的數據,2023年末統計中國儲能企業有17.8萬家,入局儲能3年以內的公司倒閉率5%,5-10年的公司倒閉率16%,有1.28萬家企業在行業中僅堅持了5-10年。
加速出海
尋求國際化的執行能力
近幾年,國內儲能企業“走出去”一直處於迅速增長的“快車道”上,大家爭相出海,加速拓展海外市場。歐美市場因爲電力行業的高度市場化,商業模式相對清晰,一直是中國頭部企業重點佈局的海外區域。
從全球市場來看,中、美、歐也是全球最大的三個儲能市場。根據歐洲儲能協會的測算,爲滿足能源系統需求,到2030年,歐洲需要部署200GW的儲能,2050年則至少達600GW,意味着每年逐步增加至少14GW儲能。美國能源部政策辦公室首席副主任Carla Frisch在2024年美國儲能峰會上則表示,預計到2040年美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將超200GW,歐美儲能市場未來都有着強勁的發展勢頭。
中國更不用說,2023年,中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21.5GW/46.6GWh,三倍於2022年新增投運規模水平,並且首次超過抽水蓄能新增投運近四倍之多。而且,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陳海生表示,預計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或將超過抽水蓄能。
但是在國內市場低價競爭、瘋狂內卷、週期洗牌,衆多頭部玩家開始加碼海外市場,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鋰電系”儲能企業都在全球市場銳意進取;陽光電源、天合光能、固德威、東方日升等“風光系”儲能企業大多更是將海外作爲突破的重點,像近期針對不參與國內榜單公開發聲的陽光電源更是直言力挺海外儲能市場。而如派能科技、大秦數能、艾羅能源等“創業系”儲能企業早年起家就立穩海外市場,一度賺得盆滿鉢滿。
除了國內內卷嚴重之外,另外也是因爲極強市場競爭意識和國際化視野的驅動,回到根本,一定是自己的“內功修煉好了”,纔有能力和實力更好的“走出去”,將本質想清楚、通透,用簡練的方式將別人需求表達出來,才能在市場立穩腳跟。
產品的國際化只是第一步,是爲了未來更好實現整個企業品牌的國際化,在全球進行配置資源,始終是全球的定位纔是國際化的視野,與各種力量博弈,在開創性和跨越式發展上下功夫,形成國際化的執行能力。這反過來也在倒逼國內儲能企業劣者出局,接下來,出海也會是國內企業重點加碼的方向。
產品“軍備賽”
向“大”而進,風液同行
捲起來,讓行業升級,儲能玩家開啓了一場拼“卷力”的競賽。
儲能行業已經不是一個產品稀缺的時期,進入產品快速迭代甚至開始進入產品矩陣構建期。
面對行業發展的週期性規律和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儲能玩家在應用場景和產品容量等加速迭代上表現的尤爲明顯。
2023年起,整個儲能市場就開始在300Ah+大容量電池上加速發力,到年底時,衆多企業也紛紛逐步在系統容量上推出5.X MWh的儲能系統。2023年末,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鵬輝能源、贛鋒鋰業等鋰電頭部企業和海辰儲能、蜂巢能源、瑞浦蘭鈞等一線新銳儲能企業都相繼紛紛推出了300Ah以上容量的電芯產品;而且超過20家企業推出了基於314Ah/320Ah大電芯的20尺5MWh儲能系統。
在不久前4月份舉行的ESIE2024(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上,寧德時代、比亞迪、遠景能源、陽光電源、海辰儲能等儲能頭部企業都展出了自家314+Ah大電芯的5MWh+儲能系統產品,而且基本開始進入量產階段。接下來,基於314+Ah大電芯的5MWh+儲能系統將加速滲透市場。
與此同時,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更是繼續提速向“大”而進,目光已經瞄準在下一輪競賽的起跑線,容量從5.X MWh的儲能系統進入6.X MWh的儲能系統。比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南都電源、蜂巢能源都推出了6MWh+容量的儲能系統產品,南都電源更是推出了690Ah超大容量電芯。未來儲能電池產品容量還會走向更高。
從整體趨勢來看,風冷仍然會佔據較大市場份額,液冷的市場規模會不斷提升,是儲能系統溫控的未來趨勢。展會現場,許多企業風冷、液冷都有相應儲能產品,德業股份、科華數能、索英電氣、陽光電源均在風冷基礎上帶來了新的液冷產品。
此外,在儲能熱管理系統上,目前儘管風冷儲能系統佔據較大市場份額,但是液冷也在迎頭趕上,技術和產品都在加速更新迭代。像陽光電源、科華數能、德業股份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風冷基礎上都在加速推出液冷產品,華爲更是直接推出了“風液智冷”儲能系統,在一個產品上直接開發出兩種冷卻模式。
目前,相比液冷,風冷更具性價比;相比風冷,液冷在溫度控制等更有優勢;液冷目前在完全成熟化階段,未來兩種冷卻模式將長期並存,液冷作爲儲能系統溫控的未來發展趨勢也將不斷提升市場份額,有機構預測,到 2025年,液冷方案滲透率將超50%,未來各大廠商都會陸續推出液冷產品。
慘烈價格戰,混戰背後暗藏着未來的價值創新戰,從價格競爭逐步走向價值競爭。
過去一年,價格內卷一直是貫穿儲能行業發展的話題。
電芯價格腰斬,儲能系統價格同樣接近腰斬,據CNESA數據顯示, 2023年儲能電芯平均價格從年初的0.9元—1.0元/Wh下降至年末的0.4元—0.5元/Wh,儲能系統平均價格年末降至約0.8元/Wh,下降40%。
爲了保住或搶佔市場,一些儲能企業不惜犧牲利潤甚至放棄盈利爲代價紛紛採取低價策略,今年初仍不見好轉,價格仍在下探中震盪,據央視財經的數據,2024年一季度末,鋰電儲能系統價格已跌至0.64元/Wh,同比降幅超55%。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黑鷹光伏,一些儲能企業現在一心只是想着賣產品,從自我出發,靠價格、靠推銷、靠關係或佣金取勝,即使產品實現了銷售,但是並不一定爲市場和客戶創造了價值。
廠商商間的價格戰仍在持續,現在價格戰已經拉低了整個行業的盈利能力,這樣的狀況肯定不會維持太久,價格戰也在加速淘汰那些沒有顯著競爭力的企業。
價格戰最終會迴歸到真正的價值競爭上,因此,目前的價格戰也隱藏着接下來的價值創新戰,價值創新戰是儲能企業接下來的競爭形態,核心是企業整個價值鏈的整體升級。儲能企業的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回答整個業務輸出的問題,即如何產生價值。從業務場景來看,就是企業如何在能源結構體系中,做到通過儲能來產生價值。從技術角度來看,技術進步取決於終端需求,終端有需求企業的技術纔有價值。
儲能IPO市場收緊,資本趨謹慎、企業阻礙多!
過去幾年,儲能行業一直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掀起了一股融資潮和上市潮,但從2023年起,進入激烈內卷下的儲能企業開始在資本市場走的不如意,在IPO上“拉開弓了也得把箭放下”,2023年8月底A股IPO階段性收緊以來,更是爲儲能企業的IPO埋上一層陰影,越來越多企業在IPO之路上都卡在了最後的那“臨門一腳”。
據黑鷹光伏的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至少有超過20家儲能相關企業主動或被動終止/中止上市,其中包括蜂巢能源、古瑞瓦特等明星企業;這一跡象今年仍不見好轉,雙登股份中止了IPO進程,如果算上整個鋰電的話,有近60家鋰電企業進入IPO,而中止的企業目前已經超過20家了。
接下來的1年,儲能行業或不可避免迎來一輪“IPO撤回潮”,整個資本對儲能也將趨謹慎,
這點是資本家都很敏感的,一位資深的投資人向黑鷹光伏透露,現在投資市場也是很勢利,看到苗頭不對,立馬走向保守“緊捂口袋”,現在整個金融大環境也是處於週期調整中,回報預期不明確的大家謹慎看待,資本現在也滿腦子“穩定、安全、可靠”,目光從長遠更多地聚焦回當下。
IPO後向好是推動實業與資本結合,讓實業創造的生產性價值通過資本市場獲得流通性溢價,通過資本市場帶來的流通性價值反促實業的發展。如今,IPO收緊也是給企業重新思考的機會,對企業而言,上市並不一定就是走向更好的未來,企業上市可能是走向終點的轉折點,比如光伏領域曾經風光無限的漢能、海潤光伏等,上市不久後就開始雙雙走向隕落,直至破產;企業上市也可能是發展的中點,比如億緯鋰能、特銳德等,上市後繼續在產業中深耕做強做大;還有一種則是企業上市成爲新的起點,突破以往進入新階段的發展,比如IBM。
IPO市場的收緊可能會加速儲能行業的洗牌過程,優秀企業將更有可能在市場中立足,而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可能面臨淘汰。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面對IPO市場的收緊,儲能企業需要調整策略,可能需要更多地依賴內生增長,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一家企業是否值得投資或適合走向資本市場,關鍵還是看它是否滿足了一個真實的需求,是不是創造了一個真實的價值。
工商業儲能起飛,企業紛紛發力增速最快的細分賽道
2023年工商業儲能迅猛發展,更是被業內譽爲工商業儲能元年,已經成爲各大玩家都看好的細分賽道,紛紛發力工商業儲能。2024年工商業儲能依舊火爆,今年4月份舉行的ESIE2024(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上,基本大大小小的儲能企業都推出了工商業儲能產品,儼然成了一場工商業儲能產品的展示秀。
工商業儲能正成爲儲能中增速最快的細分賽道,據EESA數據顯示,2021-2023年全球工商業儲能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69%。工商業儲能的主要需求也從最初應急備電的剛需,逐漸轉變爲工商業節能減排,高能耗改造,光儲充一體等多元且成熟的商業場景。2023年在項目備案方面,國內工商業儲能項目備案總數就超過4600多個。
隨着峰谷電價持續差拉大,疊加技術進步與成本下降,工商業儲能經濟性逐步體現。以峰谷套利爲盈利模式一般而言高於0.7元/kwh即具備經濟性,根據券商的統計,2023年12月各地平均峰谷差價達0.77元/KWh,截至2023年12月,廣東、江蘇、湖南、海南、 浙江等20個省份月度峰谷價差超過0.7元/KWh。
同時利好政策不斷出臺,優化分時電價機制。2023年12月7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做好2024年電力中長期合同簽訂履約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堅持中長期合同高比例簽約、優化簽約組織方式、規範跨省區中長期交易、健全價格形成機制、優化分時電價、完善新能源中長期市場機制等內容。
光儲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漸成趨勢
光儲深度融合作爲新能源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正逐漸成爲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光儲一體化不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還能增強電網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對實現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近期在《時事報告》發表署名文章也提到,要抓緊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發揮儲能的系統調節作用。
而光伏配儲也已成爲全國各省光伏裝機的標配,截止2023年底,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6.1億千瓦,光伏超越水電成爲全國第二大電源;2023新增裝機創下歷史新高,當年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達到216.88GW,同比增長148%。
儲能也同創新高,2023年12月底,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 34.5GW/74.5GWh,功率和能量規模同比增長均超150%;2023年中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裝機21.5GW/46.6GWh,三倍於2022年新增投運規模水平。
光儲市場廣闊,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此前接受媒體採訪和公開發言時就曾表示,從穩定供給角度看,光伏電具有波動性,可通過“光伏+儲能”組合驅動解決,光儲融合將成爲下一階段新能源發展與實現碳中和的關鍵。
寧德時代、華爲數字能源、天合儲能、協鑫集團等頭部企業都在發力光儲融合方向。事實上,疊加國家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分佈式光伏配儲、儲能在電網作用的加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光儲融合對能源結構調整的驅動作用將釋放出更大能量。
從草莽生長到強者角逐,企業分化加劇,馬太效應漸顯!
儲能行業集中度在加速提升,像鋰電系的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等,風光系的天合、協鑫、晶澳等,本身就是行業巨頭,有着規模、資金、技術等綜合優勢,創業系的海辰儲能、海博思創、瑞浦蘭鈞等也是憑藉技術、融資等能力大殺四方,在行業中發展壯大。
作爲頭部企業,他們在標準化、產品化、定製化、規模化以及成本控制都有着較強的優勢,此前草莽成長階段,以各方合作爲主,在行業加速走向集中後,競爭激烈態勢下,頭部企業不斷拉高競爭的門檻與層次。比如上百MWh與GWh級別的項目基本職能在頭部企業中產生,在產品創新上始終引領行業的走勢。
根據InfoLink近兩年數據,目前儲能電芯大局基本穩定,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穩居前三,且2022和2023年三者儲能電芯就佔據了半壁江山,總出貨量市佔率超過50%,瑞浦蘭鈞與海辰儲能也是後來居上,2024年第一季度總出貨量Top5企業爲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瑞浦蘭鈞、比亞迪與海辰儲能,強者恆強。
作爲儲能產業中游的核心環節系統集成,強者恆強的態勢也愈發明顯,根據CNESA數據顯示,2022年儲能系統全球市場出貨量排名Top5企業爲陽光電源、比亞迪、海博思創、華爲、中車株洲所;2023年儲能系統全球出貨量排名Top5企業爲陽光電源、中車株洲所、海博思創、南都電源、遠景能源,都是屬於目前新能源行業的頭部企業。
目前出現粗製濫造的產品一時的“劣幣驅逐良幣”只是短暫現象,是每個行業都會有的週期性規律。市場真正培育起來後,用戶最終親醒後,劣幣終究會被自然淘汰,“儲能在年底就要淘汰80%”被廣爲流傳也是因爲市場對儲能技術的要求將越來越高,強者的競爭優勢在不斷增強,弱者加速淘汰。
產能持續放量,坡長雪厚,未來需求依舊可期!
從週期性規律來看,目前表現出的階段性產能過剩只是企業競爭激烈的結果,面對未來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目標,儲能行業的需求規模遠不止目前市場多達到的量,核心還是價格戰、虛假宣傳、粗製濫造、以次充好等行業亂象造成了過多的低端產能。
據CNESA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增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在全球市場的佔比漲幅明顯,由2022年的36%增長至47%。2023年,中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21.5GW/46.6GWh,功率和能量規模同比增長均超150%,三倍於2022年新增投運規模水平,並且首次超過抽水蓄能新增投運近四倍之多,共有超過100個百兆瓦級項目實現投運,該規模量級項目數量同比增長370%。
隨着行業加速洗牌,低端低效產能將會逐步淘汰,今年,新型儲能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在大力推動儲能向好發展,CNESA預計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或將超過抽水蓄能,迎來歷史性時刻,需求端對儲能依舊旺盛。
根據CNESA的預測,理想情況下,預計2028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220.9GW,2024-2028年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爲45.0%。預計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313.9GW,2024-2030年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爲37.1%,年平均新增儲能裝機規模爲39.9GW。
技術迭代進入“爆發期”,誰勝誰負領風騷?
這一年來,儲能行業低價競爭、淘汰出局、瘋狂內卷、產能過剩和快速發展同時進行。
儲能行業似乎一爆發就進入了紅海廝殺階段,儲能產品基本半年就能完成一次快速迭代,但內卷的產品卻又高度同質化,將成本往極致發展,但同時也不免忽略了品質,沒有太高技術壁壘的集成製造環節更是把儲能賽道擠的擁擠不堪,以致推動整個行業進入淘汰期。
在系統領域,5MWh+還沒滲透市場,大家開始卷6MWh+;電芯領域亦是如此,300Ah+纔剛推出不久,500Ah+、600Ah+又捲起來了。儲能行業正在刷新整個新能源領域“迭代”的進度條,不過,不管是極致降本、產品豐富度、還是應變速度,最終都要回到價值競爭上。
因此,在儲能的階段性週期調整中,對企業而言,同質化、低成本核心都是搶佔市場份額,但與此同時,在技術創新、品牌構建、渠道建設等方面的長期競爭力仍然是核心的護城河,可以犧牲短期盈利爲市場,但是切記爲了眼下而放棄長期競爭力,忽視標準化、核心技術突破或新模式等真正創新點上持續上攻關,否則只能是一時的自娛自樂。
行業發展始終是在降本增效,但最終的驅動力是技術創新與突破。在儲能未來發展中,企業還是要依靠性價比高、技術領先、產品優質、服務完善等取勝,頭部企業將會發揮聚集效應,在創造性、開拓式創新上引領行業向好發展。
責任編輯 | 李明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