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21人丨對話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儲能創新空間巨大,出海危與機並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費心懿 北京報道
編者按:作爲能源革命中的“關鍵一環”,儲能來勢洶洶。面對浪潮,商界人士如何看待“藍海”裡的機遇與挑戰?面對資本狂熱,投資者如何理解行業所處週期?技術路線百花齊放,技術專家將如何攻克產業化瓶頸走出實驗室?21世紀經濟報道策劃“儲能21人”欄目,我們將直抵行業前沿,聚焦產業中那些具體的人,記錄來自一線的聲音。
中國新能源企業再次集體登上國際舞臺。
在近日舉辦的中法企業家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中,寧德時代(300750.SZ )董事長曾毓羣、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天合光能(688599.SH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晶科能源(688223.SH )董事長李仙德、吉利控股集團CEO李東輝等在新能源領域最具活力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家代表在國際舞臺亮相。
日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話遠景集團高級副總裁、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
據悉,作爲全球領先的新型能源系統技術企業,遠景科技集團旗下擁有智能風電、智慧儲能系統技術和綠氫解決方案公司遠景能源,智能電池企業遠景動力,開發全球領先智能物聯操作系統的遠景智能,管理遠景-紅杉百億碳中和基金的遠景創投,以及遠景電動方程式車隊。
採訪中,田慶軍分享了遠景佈局全球儲能業務的實踐,對儲能行業發展、儲能價值探索以及行業出海的深入思考。
價格:創新推動價格持續下行
過去一年來,儲能系統中標價格幾近腰斬,從去年同期的1.3元/Wh驟降至當前的0.6元/Wh上下。今年4月底,敦煌市一光伏發電項目儲能系統設備採購項目招標中,更是出現了0.54元/Wh的歷史最低報價。價格急速下降引發的“內卷”焦慮籠罩着儲能行業。
談及價格內卷,田慶軍認爲,儲能價格還將繼續下行,這背後的邏輯是技術創新、產品創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遠景儲能日前發佈了全球首個面向新型能源系統的EnPower智慧儲能系統,20尺集裝箱容量5.6MWh,搭載遠景動力全新一代350Ah儲能專用電芯。據悉,350Ah儲能電芯樣件已於2024年4月初在遠景動力十堰工廠下線,預計今年下半年大規模交付。
田慶軍強調,要辯證看待儲能行業的“卷”,任何商業的本質都要看成本,新能源行業也遵循着這樣的規律,技術進步和規模化效應帶來成本快速下行,也帶來了行業的繁榮。
風電與光伏也有類似的經歷。根據IRENA、Bloomberg等機構的數據統計,2010年至2022年期間,光伏發電度電成本由2.75元/KWh降至0.34元/KWh,累計降幅高達87.64%。風電亦是如此,搶裝潮後至今的三四年,風機價格也下降了四分之三。
談到儲能成本暴降的原因,田慶軍認爲原材料磷酸鐵鋰價格的下跌只是部分原因,更關鍵的原因在於儲能行業通過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實現了全產業鏈的成本下降。
遠景認爲,儲能的度電成本未來會降至一毛錢以下。
“只有通過風光+儲能把不穩定、波動性的新能源變得穩定,同時把風光+儲能的度電成本控制在三毛錢以下,風電光伏纔會比傳統能源更具競爭力,新能源革命纔有可能實現。”田慶軍表示。
在田慶軍看來,價格可以留給市場決定,相比價格內卷,產品質量更應該被行業關注。
“儲能行業在中國纔剛剛起步,風險抵抗能力比較差,如果忽視質量風險,一旦出現重大質量問題,可能會導致整個行業戛然而止。”田慶軍表示。
價值: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前,田慶軍在公開場合指出,新能源高速增長和電力市場不斷改革是儲能發展的兩大源驅動力,儲能未來不可限量,發展潛力將超過風電和光伏。
當前,從市場空間來看,除了大儲場景,煤炭行業、鋼鐵行業、建築行業等工商業用戶對儲能的需求也很旺盛。
田慶軍認爲,儲能的兩大核心功能是“穩壓器”和“電力銀行”。在新型電力系統中,儲能起到電源和電網側“穩壓器”的作用,能夠調頻調峰,把波動性、間歇性的能源轉化成穩定的能源,輸送給電網。在用戶側,儲能可以成爲“電力銀行”,讓用戶通過電力交易中的峰谷差來獲利。“這就是儲能交易的價值創造。”
要實現儲能價值的最大化,還需要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當前儲能的價值之所以尚未被充分挖掘,問題之一便是電網調度難度大。
田慶軍認爲,儲能電站建設的分散性增加了調度難度和管理成本,導致儲能電站的建設與電網需求錯配。因此,系統性的全局統籌規劃尤爲重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4月1日起,電網已不再承擔對新能源的全額保障性收購義務,新能源發電將更多進入電力交易市場。4月12日,《關於促進新型儲能併網和調度運用的通知》發佈,文件指出要以市場化方式促進儲能調用,發揮儲能對電力系統的支撐作用。
這意味着,電力系統對於儲能的需求將升級爲剛需,“建而不用”的“老大難”問題有望得到緩解。
出海:全生命週期的考驗
遠景是新能源企業出海的代表。
據報道,遠景旗下遠景動力在杜埃爲雷諾汽車建設法國第一家綠色動力電池超級工廠之後,遠景又攜手蘇伊士集團,將共同在法國創建零碳電池產業園。該計劃涵蓋可再生能源供應、電池材料生產和回收及數字智能平臺等多個領域。
遠景還與法國工業工程領軍企業法孚集團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法孚和遠景將充分發揮雙方優勢,推動氫能、電池裝備和數字智能等領域的合作。
在儲能領域,遠景儲能堅持全棧自研,進行全球化佈局,深度參與了新加坡裕廊島項目、英國Wormald Green項目等200餘個大型儲能項目,交付量超10GWh,在手訂單超15GWh。
不僅是遠景,在近兩年間,中國儲能企業出海正酣,正越來越多地擴展涉足的地區和國家。
田慶軍認爲,歐洲和北美的電力市場可以爲中國的電力市場改革提供經驗,而東南亞、中東、北非則在借鑑和複製中國的新能源發展道路,他們當前對儲能的需求也十分巨大。“中國正好處於中間位置,一邊學習,一邊輸出。”
“中國輸出的不僅僅是產品和技術,更多的是能源轉型的經驗。很多亞洲和非洲的國家在中國設立辦事處,把中國最近十年新能源蓬勃發展的經驗帶回去,也享受着中國產品價格下降帶來的紅利。”田慶軍表示。
田慶軍認爲,面對廣闊的全球儲能市場,儲能企業在積極出海的同時,絕不能忽視背後的高風險,特別是海外市場合同履約要求嚴苛,違約懲罰和交付風險非常高。例如,在質保方面,中國目前通常只要求3-5年的質保,而在國際市場上,業主往往要求供應商對儲能電站的全生命週期負責。
“從這個角度說,國際市場是高風險的市場,既需要有電站建設的能力,也要在電站交付後的全生命週期內,滿足與客戶約定的性能指標,否則將面臨鉅額罰款,這對儲能企業的綜合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田慶軍指出。
基於此,田慶軍判斷,海外市場對儲能產品質量的高要求很快會傳導到國內。“儲能企業在國內市場的成功還不是真的成功,在海外市場經得住考驗,纔是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