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撞 冰球少年的青春火花
導演盛志民 張文瀚 飾 子昭 楊梓航 飾 小博
手記
10月25日,電影《衝撞》上映。映前,我見到導演盛志民,我們沒有立刻聊這部電影,而是談論了許久各自喜愛的影片和導演。儘管這與採訪的主題無關,但是在言語之中,我逐漸理解了盛志民在創作中的視角和想要探討、表達的問題。
盛志民回憶起跟隨賈樟柯拍攝《站臺》的經歷,當時賈樟柯對他說:“你在北京,但中國在縣城。”身爲北京人的盛志民一開始不明白什麼意思,直到他到山西汾陽,跟着賈樟柯拍電影,才明白賈樟柯常常說的江湖是什麼。直到現在,盛志民仍舊深受影響,“我們這代導演一直在努力呈現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化”。
盛志民,生於上世紀60年代,曾多次嘗試搖滾樂隊、實驗戲劇等文藝活動。1997年開始從事電影拍攝工作,參與多部影視劇作的策劃和創作。2015年與甯浩導演共同開啓“壞猴子七十二變”計劃,成爲該計劃核心製片人,致力於發掘與培養年輕、新銳的中國電影人才。儘管盛志民發掘出文牧野、申奧、王子昭、曾贈、沙漠等新一批青年導演,但他坦言新一代導演的製作方式與他當時時代的導演早已不同,自己同時期的導演還在堅持他們的表達方式。
製作電影《衝撞》花費了盛志民六年的時間,他並不覺得漫長,反而認爲這六年的時間是輕鬆度過的。
《衝撞》是盛志民導演對來自不同生活環境下的少年的觀察。電影聚焦於一羣零零後冰球少年的真實故事,講述了來自東北和北京兩個不同生活背景的少年們,因爲同一項運動產生人生的交集和碰撞,他們在競賽的冰場與生活的現實之中,逐漸走向成長的故事。
當我們開始真正地探討着電影製作的幕後故事時,如同片名,種種經歷“衝撞”着我的耳朵。巧妙的是,盛志民導演在影片中設置了一次虛構與非虛構的“衝撞”,讓觀衆在兩者之間探尋着這羣冰球少年的內心。
衝撞之前的調研
從未想過拍一部關於體育運動的類型片
盛志民原本想拍的題材並非冰球。最初,他正在策劃的項目是一部棒球少年的電影。講述了一羣出身草根、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在教練的帶領下,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直至赴日征戰的真實故事。盛志民想將這一故事改編成電影,但其改編方向最終並未與真實人物之間達成共識,只能作罷。
“棒球拍不了,我們可以拍冰球。”盛志民講道,他認爲冰球規則簡單,速度快,又有身體的衝撞,甚至賽場上的規則是可以打架的,因此冰球比棒球更好拍攝。2016年,當時全國只有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這三支冰球隊,於是盛志民讓一位年輕導演前往這三支城市去調研,但是經過觀察之後,他們發現現實與自己的想象差距很大,這些冰球隊孩子整日玩樂,並無能夠展現體育精神的故事,年輕導演放棄了拍攝冰球的想法。
然而,盛志民卻對冰球的故事念念不忘。“可能是因爲從小就熱愛體育,上過體校,一直都是國安的球迷,所以我覺得冰球的故事看上去還挺有意思的。”2017年,盛志民開始了新的調研。“我幾乎認識東北冰球隊的全部小孩,這三支冰球隊屬於標準的舉國體制。與此同時,北京開始有了冰球俱樂部。以前,在傳統的舉國體制下,這些孩子可以從少年隊到青年隊,再經過一層層選拔,進入國家隊。如果拿到健將證之後,他們就可以被保送上大學,畢業之後可以分配工作。而在市場化之後,大家可以選擇當職業冰球運動員,甚至還能去打NHL(北美國家冰球聯盟),改變了冰球的業態。”盛志民介紹道。
盛志民又將目光轉向了北京的冰球俱樂部,他花了一年的時間接觸北京學冰球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在東北與北京的調研過程中,盛志民感受到了強烈的不同。在2016-2017年齊齊哈爾舉辦的冰球錦標賽中,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和市場化的北京隊進行比賽。在北京隊與東北某支球隊的比賽中,北京的家長們在現場大聲助威,而那羣東北家長則在默默看球。這一場景令盛志民印象深刻,在他的觀察中,東北的家長讓孩子學習冰球的目的是爲了可以讓孩子拿到編制,順利找到安穩的工作,而北京的家長更多的只是培養孩子的興趣,也並非真正想讓孩子一直打冰球比賽。“在那場比賽裡,一位北京隊的隊員還被打了。就是在這些觀察之中,我越來越堅定自己要拍這部電影,這些話題是值得寫出來、拍出來。”盛志民說道。
2018年元旦,《衝撞》正式開拍。然而,盛志民的興趣並不在展現冰球運動上,他直言電影只是借冰球運動的背景,他真正想要展現的是兩種不同背景和環境中的孩子,面對人生選擇時的困惑。因此,盛志民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把電影拍成體育類型片。“電影只展示了冰球最簡單的規則——傳球和射門,沒有拍攝任何關於比賽的戰術,而是讓觀衆明白冰球最簡單的勝利就是射門多。而在整個故事敘事當中,最重要的是這些孩子們面對不同環境中的規則時,他們的價值觀之間的衝撞。”盛志民解釋道。
衝撞之中的界線
拍攝時感受到強烈的東北的野性與規則之間的衝撞
“本片取材於真實故事和人物”,這是電影一開始出現的字幕。盛志民從北京、哈爾濱、佳木斯和齊齊哈爾選拔了15到20歲的冰球運動員,直接讓這些孩子扮演與他們相關的角色。“不用專業演員,而是使用素人小孩來拍電影,是因爲運動員在賽場上的面部表情需要非常真實,這些表情是專業演員在表演打比賽時呈現不出來的。我想拍得真實,就要讓這些打了好幾年的孩子們來演他們的經歷。所以,在拍攝時我也不需要調教他們的演技,他們就會很自然地去表演。”此外,盛志民將調研時看到的故事和真實人物的內心,融入到電影的虛構故事中。
《衝撞》講述了16歲的冰球運動員小博一直夢想着去國家隊,能打上世界頂級聯賽。可他卻一直留在了東北小城的少年隊,去面對枯燥的運動員生活、每日無盡的訓練。在這過程中無論是好友的不辭而別,還是與隊中教練的各種角力都是小博面對的現實處境。直到有一天,不想過一眼望到頭的生活的小博終於逃離了那個東北小城來到北京,加入了新的俱樂部,按照自己的目標邁出了第一步。在北京,小博遇見了新的隊友子昭,兩個熱愛冰球的少年一起承受了長大需要付出的代價,各自做出了人生的選擇。
這部電影的前40分鐘,主要講述了小博在東北體校練習冰球的經歷,這些經歷均由真實故事提煉而成。在《衝撞》中,東北的冰球教練告訴小博,觀衆“只記得進球的人,不記得傳球的人”,一定要抓住一切機會射門,不要給別人做嫁衣,小博只有這樣纔有機會贏得全世界。這些話術,是盛志民在調研時真實聽到的話。而在北京的冰球俱樂部,他們所強調的是團隊合作,大家要懂得分享球。因此,在電影中,當小博攜帶着東北教練的“成功學”進入北京團隊時,他顯得格格不入。“兩種不同的價值觀發生了嚴重的衝撞,這讓小博活得非常擰巴。其實小博不知道,這兩條信念完全是來自不同世界的規則。”盛志民解釋道。
在拍攝過程中,盛志民同樣感受到了這些東北孩子與北京孩子的不同性格的表達。“在東北體校的拍攝過程中,冰球隊的孩子們有一天不滿劇組的人員配置,當天晚上所有的小孩不睡覺,拿着冰球杆在冰場上不斷地敲打,打亂所有的球,一直鬧到半夜。我們還是一直拍他們,直到半夜三點回到酒店,他們仍然在砸門。這是他們的表達方式,電影中他們也如此對待教練。而在北京則不同,北京的孩子穿着西裝,拍完之後就做自己的事情去了。所以,我能感受到強烈的東北的野性與規則之間的衝撞。”
在電影中的東北段落結束後,視角轉爲北京的冰球隊員子昭。然而,劇本中沒有寫明如何進入北京段落的敘事中,盛志民不想要平鋪直敘地講故事,於是他想出了隨機聊天的方式去轉換視角。“我讓教練設置了幾個問題,比如未來想做什麼、爲什麼想要打冰球等,讓隊員們開始以聊天的方式,即興回答問題,攝影機一直拍攝着他們。那天,我們拍了很長時間,所以很多內容都是他們真實的答案,比如有人說打冰球是爲了出國唸書,有人說喜歡冰球是因爲會產生衝撞,還有人說想念自己家裡的狗,因爲狗一直在最孤獨的時刻陪伴着他,以及子昭說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馬術課的一匹馬……”盛志民講道。東北的小博與北京的子昭在不斷的接觸中,打破着兩者之間的界線,開始在冰球場內外認識彼此。“小博帶子昭認識東北的朋友,子昭則讓小博見識了北京的環境,他們兩個人的世界開始有了交集,逐漸袒露心扉。”盛志民解釋着。
衝撞之後的火花
突然的黑屏,是爲了讓觀衆從虛構走進非虛構的講述中
直至上映,《衝撞》經歷了六年的時間。在盛志民看來,六年並不漫長,他認爲自己像是手藝人一樣,從拍攝到自己剪輯、調色、做聲音,在後期製作中一點點打磨着這部電影。“製作這部電影就是慢慢去摳細節,多虧製片公司的支持,並沒有干預任何創作,所以我回想起六年的時間會覺得挺輕鬆的,沒有遇到特別困難的事情。《衝撞》非常像一部獨立製作的電影,連最終的海報也是找朋友幫忙做出來的。電影配樂是直接用的惘聞樂隊的音樂,他們的音樂有很強的敘事感,能夠呈現出人物的內心。”盛志民笑道。
2019年年末,《衝撞》粗剪完成,但是盛志民總有一種未盡之感。當時,距離最初調研已經過去兩年的時間,盛志民看到孩子們的變化時,突然間感到現實中更加戲劇化的一面。“因爲我曾經做過紀錄片,我也很喜歡閱讀非虛構的作品。所以,我突然間找到了電影在結束時的現實出口,這一通道就是讓他們訴說自己的生活,以此呈現出來的真實狀態與電影的虛構做出對比,這是在電影之外更具力量的表達。”
就在電影虛構的情節結束時,影片突然黑屏,靜止幾秒後,一幅幅真實人物的寫真照與他們的採訪錄音呈現在影片之中。“這不是彩蛋,而是影片的一部分。黑屏的幾秒鐘,就是要讓觀衆從虛構的故事中走出來,再進入演員們的現實表達之中。當時,我們設置了幾個問題,比如當下關於未來的想法、最近的困惑、正在從事的職業、擔心的事情……”電影中的冰球少年,在現實中早已遠離了冰球,他們的生活千差萬別。有的人在蠟燭廠打工,有的人隨父母做些小生意,甚至還有人成了網紅……在採訪中,他們還袒露着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例如童年時最孤獨的時刻、身穿名牌時的感受、對於冰球真正的看法等。
電影中的兩位主演楊梓航和張文瀚都踏上了電影之路,但是他們的路徑卻完全不同。飾演小博的楊梓航在參演《衝撞》之後,開始備戰高考,他想要進入中央戲劇學院。在電影的採訪中,楊梓航直言學習很難。而現在他已經是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研究生二年級的在校生。在影片首映禮上,楊梓航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我非常榮幸能夠在17歲時參演了這部電影。六年前,我是一名中國男子冰球隊U20的專業冰球運動員,而現在想要繼續演戲。這幾天跟隨影片主創人員去了很多城市跑路演,從以前去各大城市打比賽,到現在跟觀衆的互動交流,讓我感覺有一種過去跟現在的‘衝撞’感。”
在首映禮上,演員廖凡在看完影片後,稱讚兩位小演員的表演,廖凡認爲雖然是第一次演戲,但他們流露出的狀態很自然,尤其認爲張文瀚的表演很鬆弛,是出於完全本能的反應。然而飾演北京冰球少年子昭的張文瀚卻沒有選擇做演員,而是在美國學習電影製作專業,他曾與盛志民交流過,自己更喜歡在片場安排各種事宜,於是開始從學生劇組做製片開始,又被老師帶領進入了好萊塢的劇組做製片。在影片的採訪中,張文瀚當時還在讀大學,喜歡打遊戲,最擔心的事情是“沒網了”。他的表達引起了觀衆的笑聲,這也是《衝撞》最終的結尾。
10月25日,《衝撞》上映,當天的排片量僅有百餘場。盛志民對此僅僅一笑,他認爲電影上映之後,自己顯得尤爲輕鬆,因爲這部電影以及電影中的孩子終於可以和自己告一段落。說完,盛志民又繼續埋頭製作新的電影了。
文/本報記者韓世容
供圖/衝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