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主動脈當氣管 44歲男獲新生

44歲範先生(化名)順利完成移植超過280天,每天早晚都能走路3公里。(臺大醫院提供)

曾罹患肺結核的44歲範先生(化名),因氣管狹窄,去年開始呼吸困難,緊急安裝支氣管支架後滑脫,經臺大醫院切除狹窄的氣管,並以器捐者的主動脈「種入」氣管交接處進行移植後,順利完成接合,創下亞洲首例,現在的他已完成移植超過280天,每天早晚都能走路3公里。

臺大人工氣管移植研究團隊計劃主持人陳晉興說,長段氣管病變最簡單的治療是切掉病竈,將氣管2端接起,但若長度大於5公分,就會無法切除,導致病人無法呼吸,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組織來重建,不過這隻適用於再生能力好的青少年。

爲解決成年人手術問題,義大利團隊早期使用幹細胞合成人工氣管,但9個病人中,有8人在1個月內就死亡,原因是氣管除需要管狀外型,還要夠硬、有彈性、有黏膜細胞,最重要是低排斥反應。

2018年,法國團隊成功以器捐者的主動脈移植到切除氣管的病人,13例人體試驗個案中,有12例活過3個月,並刊登於知名期刊《JAMA》,醫界受到鼓舞。

臺大團隊自2017年起着手展開動物試驗,經兔子實驗發現,移植主動脈後的兔子可存活280天以上,並在3個月後長出呼吸黏膜細胞、軟骨細胞,豬則最長存活超過150天。陳晉興表示,經動物實驗,臺大團隊2020年申請人體試驗,並在同年通過,是臺灣唯一可進行移植試驗的團隊,也在去年完成亞洲首例成功案例。

範先生19歲時罹患肺結核,2012年發現氣管狹窄,之後多年病況持續惡化,去年因難以呼吸送急診,緊急安裝氣管支架,不料1個半月後支架滑脫,急救後轉送臺大醫院,進入加護病房。

經跨科別團隊合作,他被裝上葉克膜,切除狹窄氣管後,醫師將捐贈者的主動脈由零下80度環境取出、解凍後「種上去」,並放置支架,他已完成手術超過280天,每天早晚都能走路3公里,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