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對了嗎 全脂奶、蛋都要吃
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
國健署13日公佈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將「低脂乳品類」改成「乳品類」,主要是近年來研究發現,全脂乳品並不會提升慢性病風險或增加體重。圖爲小朋友飲用牛乳畫面。 (陳信翰攝)
衛福部國健署昨公佈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將「低脂乳品類」改成「乳品類」,低脂、全脂牛奶一樣好;此外,研究顯示,蛋營養價值高,且蛋黃膽固醇和血中膽固醇沒有直接關聯,所以將蛋白質的「豆魚肉蛋」順序改爲「豆魚蛋肉」,身體健康者不用刻意少吃蛋。
全脂不增心血管病風險
國健署相隔7年再次更新每日飲食指南,微調六大類食物的項目名稱和內容,三大營養營養素佔總熱量比例範圍分別爲蛋白質10~20%、脂質20~30%、糖類(碳水化合物)50~60%。
國健署指出,以往認爲低脂或脫脂乳製品對身體較好,飲食建議中也只列低脂、脫脂的乳製品,但近年研究發現,相較於低脂奶,全脂奶並不會提高肥胖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將「低脂乳品類」改爲「乳品類」,全脂鮮奶、優酪乳、起司及常遭質疑營養價值的「保久奶」,也通通正式列入營養建議。
在蛋白質方面,國健署長王英偉說,因肉類含較多脂肪,對心血管的健康較不利,且蛋是所有蛋白質食物中「品質最佳」,所以將肉和蛋的攝取優先順序互調,將「豆魚肉蛋」改爲「豆魚蛋肉」,肉的優先順序也建議「先禽肉、再畜肉」。
身體健康者不必少吃蛋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金美雲說,過去國人常認爲蛋要少吃,避免膽固醇超標,但近來研究發現,雞蛋內的膽固醇與血液膽固醇增加沒有直接關聯,身體健康者,每天都可吃1顆蛋,年長者更可吃容易吞嚥的蒸蛋、炒蛋補充蛋白質;千禧之愛基金會營養師邱詩涵提醒,人體膽固醇有3成來自飲食,對已有膽固醇偏高或其他代謝疾病者,仍要先諮詢專家,避免攝取過多而影響病情。
全谷根莖類改全谷雜糧類
新版飲食指南中,亦將「全谷根莖類」改爲「全谷雜糧類」,臺灣營養學會理事長王果行說,民衆過去易對部分食物產生誤解,像南瓜、馬鈴薯其實是澱粉而非蔬菜,紅、白蘿蔔是蔬菜而非澱粉,改名後應有助民衆釐清。水果類、蔬菜類、油脂和堅果種子類則維持原名稱,但水果類在份量提醒上進行修正,過往是「某某水果、多少公克爲1份」,讓很多人毫無概念,新版本則明示「切塊水果約大半碗~1碗爲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