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川菜搞座談 耶倫能消除“對華誤解”嗎?

作爲酷愛中國美食的“老饕”,耶倫在6日抵達北京之後,就直奔“老川辦餐廳”享受四川美食。這家位於北京東城區的餐廳創辦於中美建交的1979年,已經有45年曆史,是北京久負盛名的川菜“網紅打卡地”,最近兩年連續上榜《北京米其林指南》的“必比登推薦榜”,這一榜單的入選標準是性價比。

根據微信公號“玉淵譚天”的消息,吃川菜是耶倫主動跟美方工作人員提的要求。就餐前,“老川辦”的工作人員給耶倫介紹了發掘出土於四川廣漢的三星堆文物,以及1000多年前的宋瓷器,並贈送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繡。隨後耶倫也回贈了刻有她名字的美國財政部紀念章。耶倫一行所有人還獲贈了熊貓公仔。

耶倫在“老川辦餐廳”享受四川美食

報道顯示,耶倫享用了清炒空心菜、水煮牛肉、乾煸扁豆、麻婆豆腐、川北涼粉、回鍋肉、擔擔麪、鍾水餃等傳統川菜。其中,鍾水餃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一些四川網友評論“耶倫吃得夠正宗”。

耶倫享用的菜品名單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此前曾報道,耶倫對食物和烹飪很感興趣,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職期間,經常與同事一起在學校附近的中餐館吃午餐,而他們最喜歡的一道菜就是“四川蝦”。而在幾天前,耶倫來華的首餐,選擇了一家老字號粵菜館,品嚐了正宗的粵菜。當時就有細心的網友發現,耶倫使用筷子非常熟練,極有可能是一位中餐愛好者。

深圳衛視直新聞注意到,7日下午,耶倫來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師生們進行交流。耶倫表示,此行通過與政府高級官員的交流,以及與企業和學者進行討論,已經加深了對中國的理解。

耶倫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師生們交流 圖源:路透社

據北大國發院官網介紹,該院是北京大學的一個以經濟學爲基礎的多學科綜合性學院,前身是林毅夫等六位海歸經濟學博士於1994年創立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隨着更多學者的加入,以及科研和教學等方面的拓展,2008年改名爲國家發展研究院,2015年入選國家首批高端智庫。國發院在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教育經濟學、人口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擁有國內外知名學者,高度關注中國的現實問題,致力於學術與現實的結合,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進步。國發院還曾牽頭組織“中美經濟對話”和“中美衛生對話”,在中美民間外交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外界注意到,耶倫與北大國發院師生座談的安排爲近年來訪華的美國高級別官員中所罕見。實際上,耶倫此訪長達6天,比去年她首次訪華多2天,行程安排也在北京之外還涉及廣州,與官方和民間人士廣泛交流。美國《政治》雜誌網站認爲,這是中美關係的一個“重大進展”。新加坡《聯合早報》也認爲,中美雙方展現出很強的“政策韌性”。

不過,中美關係中的消極因素也不容忽視。深圳衛視直新聞注意到,據美國財政部發布新聞稿稱,耶倫與中方的會談“坦誠且富有成效”,是落實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所達成的共識的一部分。深圳衛視直新聞也注意到,美方通稿介紹,雙方還討論了中美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等問題。但路透社引述耶倫的話稱,中美之間的分歧依然“無法忽視”,對話依然充滿“困難”。報道認爲,這主要是由於耶倫此訪將所謂“中國產能過剩”作爲議題之一。

美西方媒體也渲染,耶倫訪華期間多次提及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所謂“產能過剩”問題,並提出了所謂“經濟平衡增長”的新說法。德新社在報道中指出,中方當面向耶倫強調,美方拿所謂的“產能過剩”說事是美國在爲貿易保護主義找藉口。新華社也以英文發表社論向國際社會駁斥美方歪論。社論指出,美方言論“旨在破壞中國的國內經濟增長和國際合作,華盛頓應專注於在本國境內培育創新和競爭力,而不是散佈恐慌”。“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在其霸權受到挑戰的領域,華盛頓會毫不猶豫地打着國家安全的幌子,露出貿易保護主義的獠牙”。

深圳衛視直新聞注意到,中國駐美大使謝鋒也在同一天接受美國《新聞週刊》採訪時強調,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其他國家是個“僞命題”,“全球範圍來看,優質產能不是過剩,反而是嚴重不足。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能否從發展優質產能當中受益,是人類良知與能力的考驗”。美聯社也在報道中引述李強總理的話表示,中方認爲,要以市場眼光看待產能問題。

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就“新質生產力”和中國經濟形勢接受美國《新聞週刊》高級外交政策記者湯姆·奧康納專訪。

實際上,美西方指責中方“產能過剩”是炒冷飯,此前,他們曾就中國多種商品質疑“價格太便宜了”,只不過,現在的矛頭指向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等“新三樣”產品。美國一些經濟專業人士認爲,中國產品價格便宜並不是所謂“產能過剩”。美國“彭博社”日前刊發專欄文章顯示,就電動汽車領域而言,發達經濟體面臨的問題似乎更多是中國企業效率更高,而不是“產能過剩”。文章注意到,中國企業也並沒有以更低的成本向全球市場“傾銷”電動汽車。實際上,全球領先的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售價比在中國的售價要高不少。

此外,美西方對於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的指責也是選擇性的。例如在過去幾年間,西方國家嚴重通脹需要增加從中國進口大量質優價廉的商品,當時它們沒有強調所謂“產能過剩”。但隨着美西方通脹下降,經濟發展壓力凸顯,它們就開始強調所謂“產能過剩”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水清在深圳衛視直新聞採訪時表示,耶倫所說的“產能過剩”,更多的是狹義範圍的,說的是中國的供給大於中國的需求:“如果說我們放眼全球,那些跨國公司它們的供給一定是遠遠大於它們國內的需求。其實全球是一個大的市場,只需要說全球的需求和全球的供給相匹配,那就不存在‘產能過剩’。當市場出現產能過剩的時候,更多的時候,商業規則會起作用,達到一個新的供需平衡的狀態。對我們來說,我們也是很無辜的,因爲市場規則在這,我也沒有做什麼”。

防範產能過剩風險也一直是中國經濟政策的重點之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時提到,要加強重點行業統籌佈局和投資引導,防止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複建設。

謝鋒還在5日的採訪中,就“新質生產力”和中國經濟形勢向美國《新聞週刊》高級外交政策記者湯姆·奧康納詳細介紹了“新質生產力”背後的政策考量。謝鋒表示,中國近年來一直着力擴大內需。在中國這個超大規模市場裡,新質生產力如同催化劑正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釋放市場潛力。新質生產力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也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謝鋒進一步表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會促進中美經貿關係的改善。謝鋒以今年1月美國大型連鎖超市開市客的中國大陸第6家門店在深圳開業爲例,指出開業當天開卡會員數量超14萬,創全球紀錄。有理由相信,類似的下一個全球紀錄還將在中國出現。謝鋒表示,隨着“新質生產力”在中國加快形成和各項利好措施陸續出臺,美國等外國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家已敏銳感知這百年難得的歷史機遇,正聞風而動。

作者丨朱恩地,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筆;聶倩玉,直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