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坊的“皮影蹦迪”火了!幕後是位半生喜歡戲曲的東北漢子
一張白布,一束燈光,藝人嘴裡唱着詞,手上舞起皮影,一個個經典的故事就此徐徐展開。傳承了2000年的皮影戲,一度成爲無數“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如今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近段時間,成都文殊坊一塊空地上,一場特殊的皮影戲引起了過往遊客的注意。伴着十分有節奏感的舞曲,各種現代化的皮影在幕布上跟着節奏舞動,而表演者是一名中年男子和幾個小孩。相關視頻發佈到網上後,不少網友感嘆,“皮影也開始蹦迪了”“這也算皮影藝術得到了新生吧”。
10月25日,紅星新聞記者對話這名男子。他叫於運成,遼寧人,今年46歲,生長於農村,受到兒時村裡戲班的影響,即使已經參加工作,他每天最幸福的事情依然是聽戲。一年前,看着如今已不是大衆娛樂的皮影戲,他決定對其進行一定的改變,於是便有了“蹦迪的皮影”。
他說:“我喜歡戲曲,在我人生最艱難的時候,它總能給我力量和鼓舞,我希望皮影戲能活下去!”
▲除了於運成,一起操縱皮影表演的還有家長和幾個小孩
街頭,用現代的方式“打開”皮影戲
10月25日晚8點半,夜幕降臨,在成都文殊坊景區的街道上,遊客逐漸散去。熱鬧了一整天的街區,開始變得寧靜平和。而在景區中心處的一塊空地上,此時卻像一場派對,氣氛火熱。
在這塊空地上,一張白布,一束燈光,一名40多歲的男子和幾個嬉鬧着的小孩,隨着帶感的舞曲,舞動着手中形式新穎的皮影。透過幕布的另一面,可以看到歡快舞動着的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熊貓蓉寶等等角色。
孩子們在白布內樂此不疲,觀衆們在白布外鼓掌喝彩。
“從來沒想過皮影戲還能這麼看,這麼玩,傳統的藝術用現代人的方式‘打開’,就像在蹦迪一樣,感覺新穎而又有趣。”站在幕布前,正在觀看這場特別的皮影戲的遊客林建強告訴記者,“你看他們完全不拘泥於已有的曲目,而是配着舞曲想怎麼玩兒就怎麼玩兒。”
幕布背後,小女孩張初一玩得不亦樂乎,她的媽媽對記者說:“今天來文殊坊逛逛,沒想到就遇到了這個有趣的皮影戲,給孩子報了名讓她去體驗。她在裡面玩得根本不想出來。”
▲張初一(右)正操縱着熊貓皮影
記者看到,張初一時而舞動着一條青蛇,時而又換成了熊貓蓉寶。沒多久,她換了四五個皮影。身邊的小朋友與她並不相識,很快大家共同即興“創作”皮影戲。
46歲的東北漢子,在戲曲中找到共鳴
在孩子們中央,身着白衣的男子也在操縱着皮影,他的動作相比之下顯得更加專業,踩着音樂節拍,自己也輕輕舞動。他就是這場皮影戲的發起者,在成都生活了15年的於運成。
於運成1978年出生於遼寧的一個小村莊,初二就輟學進廠打工,成爲了一名銀匠。他告訴記者,從記事到現在,他有兩大愛好,一個是聽戲曲,另一個是釣魚。“聽戲曲的時候,腦子裡沒有雜念。我比較感性,總能在這些戲曲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娛樂方式比較匱乏,尤其是在農村,偶爾來村裡演出的戲班子總能讓村裡的男女老少們高興好一陣。於運成告訴記者,他只有幾歲時,村裡面時常會有戲班子來表演,他總會在戲班子搭臺時就守着,直到看完整場演出才戀戀不捨地離開。“還會記住一些詞和腔調,他們表演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我會時不時哼哼,但由於唱得不好,都只能唱給自己聽。”
就這樣,在一場場二人轉、豫劇、評劇中,於運成逐漸愛上戲曲,並且延續至今,未曾改變。“大約是1995年,我輟學後到了一家專門做銀飾的工廠上班,第一個月發工資,我就買了一個半導體收音機,專門用來聽戲。”於運成說,“當時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收音機,調到戲曲頻道,再去做別的事情。”
▲於運成正在表演如何操縱皮影
他說,但收音機有個缺陷,不能反覆聽同一部曲子。“到後來,我又攢錢買了錄音機,聽磁帶。再後來又買了影碟機,不僅有聲音,還有圖像。”於運成說,那段時間,是他最開心的時候,他反反覆覆聽了無數遍《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臺》。
於運成說,他能夠從戲曲中找到情感共鳴,離開銀飾廠後,他開始經營一家銀飾店。
“2009年,我從老家來到成都,開了一家手工銀飾店。”於運成告訴記者,在這14年裡,他的生活過得很頹廢,“我通常是中午12點多才起牀,吃完飯,收拾完,差不多下午三點纔到店裡工作。每當枯燥乏味的時候,我就會用手機播放戲曲。因爲個人的一些特殊經歷,每當我聽到《秦香蓮》《包公賠情》等曲目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帶進去,一些生活中的困擾也會在聽曲的過程中得到解脫。”
用年輕的方式,讓非遺皮影傳承破圈
2023年,在外出釣魚時,於運成結識了一位有着相同愛好的朋友,兩人一拍即合,決定開一家戲曲表演館。“成都一些景點大都是川劇表演,皮影戲很少,於是在文殊坊開了一家皮影戲館。”於運成告訴記者。
文殊坊平日裡遊客雖然衆多,但是對皮影戲感興趣的且願意爲之消費的人很少。於是他想着必須得有個辦法,讓大家重新認識並愛上皮影戲。就這樣,“蹦迪的皮影”出現了,“傳統皮影戲觀看門檻高,觀衆參與度低,我便將其作了一些改變,新增角色,比如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裡面的主人公,還有七個葫蘆娃裡面的角色等,曲目也進行了更新,用一些節奏感強的舞曲來引起人們的注意,還讓觀衆可以自己在幕後操縱,增強體驗感。”
▲網頁截圖
記者瞭解到,皮影戲,又稱作“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2011年,皮影戲作爲有着2000餘年歷史的民間光影藝術,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記者瞭解到,在社交媒體平臺,已經開始出現了新穎的皮影戲形式。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在汪氏皮影傳承人黨飛華的抖音賬號“汪氏皮影·確實牛皮”裡,將皮影做成變形金剛,復刻威震天和擎天柱的宿命對決;在“科目三”大火的時候,用皮影給小朋友們跳“白骨精版科目三”;還曝光皮影戲幕後的秘密,拍成短視頻發抖音……
在這裡,有超過3萬網友觀看一隻“皮影鶴”的向天而唳,踏雲而起;也有近2萬網友等待下一場皮影戲的演出。
將傳統文化與年輕人的興趣相結合,也許才能給非遺傳承破圈這一命題,提供新的解題思路。
▲形態各異的皮影
紅星新聞記者 閆曉峰
編輯 於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