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多措並舉拓寬農民增收路
來源:經濟日報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未來,必須下大力氣,拓寬農民增收路子,讓全體農民過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迅速增長,2024年躍升至23119元,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持續縮小。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的農民增收路徑。例如,浙江溫州積極探索建立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有效整合了各環節農業生產要素和服務資源,推動廣大農民走上共建共享共創共富之路。2024年,溫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至44263元,同比增長6.3%。又如,作爲全國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試點縣之一,成都市郫都區主要承擔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試點工作。其中,曾敲響四川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的戰旗村,2023年集體資產達11658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705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3萬元。
一系列的政策相繼出臺,爲農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前不久出臺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強調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爲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紮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也要看到,在拓寬農民增收路子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項。一是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效率低下。許多地區仍依賴傳統農業,缺乏農業新質生產力和高附加值產業。二是市場信息不對稱。農民獲取市場信息的渠道有限,難以把握價格波動和市場需求,市場議價能力不足。三是資金短缺。農民融資難,缺乏足夠資金進行技術升級、擴大生產。四是人才流失。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未來創新。針對此,應綜合發力,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大主體協同作用,推進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形成市、縣、鄉三級綜合合作體系,讓資源、資金真正向農村傾斜,破解長期以來農民力量分散、技術匱乏、資金薄弱的困境,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縣域經濟。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並舉、產供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促進農產品生產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協同發展,推動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
完善企業聯農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鄉村產業根本是要讓農民增收致富,不能富了老闆、窮了老鄉。探索“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以出租、合作開發、入股經營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村資源資產,使農民有更多參與產業發展、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的機會。
加強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自身專業技能,開拓收入來源。鼓勵農民參與政府提供的免費培訓或者遠程網絡教育培訓,提升農業技能,提高工資性收入。努力發展特色種養、手工作坊、林下經濟等多種經營項目,利用好物流、電商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家庭經營收入。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志剛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