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初》疫苗風暴 年輕人正在見證社會

陳念初疫苗風暴年輕人正在見證社會。(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陳念初專欄】這段期間,疫苗缺,年輕人很擔憂,問了我很難回答的問題。年輕人問,按照排序年輕人打疫苗要等等等,如果可以自由選擇打哪種疫苗,但存量上如果只剩下國產疫苗,我到底要不要打?

疫苗事,天下大事,年輕人,這次事關自身與家人安全,又特別關心政治了。

老實說,我有糖尿病,年紀在55歲到60歲之間,媽媽洗腎已經打了疫苗,我要陪伴她進出醫院,長期陪病者也沒有優先權,我何時打?也無法預期,等到最後,我也可能沒有太多疫苗施打選擇。

既然量不足,未來若開放預約及多元選擇,最後施打者只能被迫選擇,這效應可能更慘。

唐鳳政委設計的疫苗預約及選擇系統,不要變成無可奈何的選擇,前提就是政府列出的疫苗選項,不能只是形式可選,實質卻無法選的設計,一定要積極爭取一定的疫苗量,不能讓選擇的人,等待疫苗遙遙無期。

政府說人民可以選擇施打什麼疫苗,不代表有更多的開放自由權,反而變成延後施打或等待期更長的選擇,這是人民不樂於見到的。

疫苗缺,人性的恐慌,染疫的驚恐,我本來覺得特權施打這件事很不該,現在想想,若是被診所通知可以打疫苗,或是醫囑可以打疫苗,看起來並不像特權的定義,倒像是一種人性誘餌,打不打?對不對?陷入兩難,許多人最終以自救爲考量

政治上不要特別獵巫與操作特權施打的個人,尤其,媒體人更該自律與中立,這些人不是自己偷打疫苗,是由醫院醫護人員通知施打,行政院也曾延伸解釋院內有給職顧問施打疫苗,認定是防疫會議相關人員,防疫官員的風險這麼在意,人民卻毫無避險的能力,相互對照,就會更寬容面對個人施打疫苗的認定界線

還有關於紓困,年輕人告訴我,同學的媽媽是家庭主婦,連兩年都拿到紓困金,而許多人就是拿不到,這對年輕人的社會啓示是什麼?年輕人有理想性,請讓他們能充分體認與感受紓困的公平性。

政府應該好好思考,紓困目的不是給拿到紓困金的人經濟救濟就達到政策目的,更多人無法感受紓困,紓困結果會讓更多人覺得有社會剝奪感。

至於民意代表與官員之間的質詢與對話,現在已經形成一種嘲諷文,常在年輕人對話中提及,誰是明日之星政黨消長?都在這次疫情衝擊下,重新改寫了劇本

年輕人的疑問與關心疫情,超過我們大人的想像,別以爲他們沒發聲在家耍廢,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期末考快到了,在家遠距教學時刻,與年輕人最接近的老師處境呢?學生及年輕人從老師身上,學到了疫情社會下的價值觀點,尤其獵巫事件頻傳省思

家長身上,年輕人也看到了真實社會下的資源分配權力,家庭即使有政府紓困金,不代表年輕人就會覺得紓困政策是公平的,那些沒有被紓困的家庭或個人,一樣面臨了疫情時代困境,卻求救無門。

從每天不斷的染疫與死亡數字上升中,年輕人對生死學分也提早有了更多的體認,甚至正在感受政府與社會溫暖與溫度的直接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