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武辭任英特爾董事內幕:團隊臃腫,AI戰略有分歧

智東西編譯 徐豫編輯 漠影

智東西8月28日消息,據路透社報道,因在公司代工業務發展方向上,與英特爾高層存在分歧,半導體行業資深人士陳立武上週主動辭去其董事會職務。

在英特爾8月19日提交的一份監管文件中,陳立武稱辭職是他個人的臨時決定,主要考慮到“重新確定各種承諾優先順序的需要”。離開董事會後,他仍會支持英特爾及其重要工作。

▲陳立武決定從英特爾董事會離職(圖源:英特爾)

據知情人士透露,推動振興計劃的過程中,英特爾團隊架構臃腫、改革態度保守、官僚風氣瀰漫、代工業務發展受挫和AI戰略滯後,都使陳立武感到沮喪,逐漸對公司發展失去信心。

本月初,英特爾公佈了2024財年二季度業績報告,期內營收、EPS、毛利率均低於分析師預期。同日,該公司還宣佈年內將裁員1.5萬人左右,2025年擬削減成本100億美元,並於四季度起暫停派息。此時陳立武離任董事會,可能令英特爾雪上加霜。

一、團隊效率低下、官僚風氣盛行,陳立武改革提議被忽視

兩年前,陳立武以半導體行業資深人士的身份加入英特爾董事會,以及英特爾併購委員會,幫助這家芯片製造商推動振興計劃。2023年10月,董事會擴大了陳立武的職權範圍,授權他參與公司製造業務的管理。

英特爾的製造業務除了負責公司內部微處理器和其他技術產品的生產,還會向外部客戶提供芯片代工服務。英特爾的代工業務是公司振興計劃的重頭戲。

今年8月初,陳立武眼中“不合理的裁員計劃”,或許是他對董事會徹底失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英特爾CEO基辛格於2021年重新接管公司,開展振興計劃。該計劃也被稱爲IDM 2.0戰略,目的是重振英特爾在半導體制造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並擴大公司的代工業務。

作爲振興計劃的一部分,到2022年,英特爾新增了至少2萬名員工。今年早些時候,英特爾的員工總數接近12.5萬人,已超過美國AI計算巨頭英偉達和中國臺灣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兩家之和。一些項目的員工數量甚至是美國芯片設計巨頭AMD等同行的5倍。

包括陳立武在內的部分前英特爾高管,對現行的團隊運營模式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爲,公司當前的團隊架構過於臃腫,導致員工積極性減弱、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早在幾年前就應該裁員至少3萬人”。

陳立武希望公司能有針對性地裁員,應集中辭退沒有實際業績的中層管理人員。同時,製造業務的工作重心需迴歸到以客戶爲中心,而非一些不必要的官僚主義。但董事會並未採納陳立武的相關提議。

這是該芯片巨頭成立五十多年以來少有的低迷期。有知情人士稱,爲應對潛在的激進股東攻擊,英特爾已聘請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爲其制定防禦計劃。

二、現年62歲,“芯片創投教父”穩紮穩打半導體領域

陳立武在半導體領域被譽爲“芯片創投教父”,這出於對他紮實的求學經歷和職業生涯的認可。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攻讀物理學士後,陳立武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核能源工程碩士,後續還前往美國舊金山大學深造MBA工商管理碩士。

畢業後,陳立武曾出任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大廠Cadence的CEO,積累了芯片行業的實戰經驗。此後一段時間裡,他嘗試轉戰音樂產業,擔任英國老牌音樂發行商和鋼琴生產商Chappell的副總裁一職。

1987年,年僅28歲的陳立武一戰成名。他在美國舊金山創辦了全球知名的風險投資公司華登國際,專注於早期階段技術投資。

迄今爲止,華登國際投資項目超60個,涉及金額數十億元。該風投公司投資過中芯國際、中微公司、兆易創新等100多家半導體相關公司,涵蓋了芯片設計、製造、封測、設備,以及下游系統應用等半導體產業的細分領域,成爲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推手。

除了芯片領域,華登國際的投資版圖還囊括了新浪、創維、大疆、美團等其他行業的知名公司。

英特爾董事會現有27位成員,主要來自學術界、金融界,以及醫療、科技和航空航天領域。陳立武的離開,可能使董事會在芯片行業技術和商業洞察方面有所缺損。

三、14年過去,英特爾仍未摸索出成熟的代工產業模式

英特爾的晶圓代工之路,可謂“柳暗花未明”。根據英特爾前高管的說法,自2010年以來,公司嘗試收購至少2家AI創企,並嘗試開發突破性AI芯片至少4次。英特爾CEO基辛格希望到2025年左右,公司在半導體領域能與臺積電和三星匹敵。

早在2018年,英特爾曾錯失了投資AI大模型獨角獸OpenAI的機會,一度放棄了這家日後風靡全球的創企高達30%的股份。

2019年,英特爾宣佈收購以色列AI芯片創企Habana Labs,這筆交易價值20億美元。收購完成後,Habana Labs成爲英特爾公司一個獨立的業務部門,與其他AI團隊合作開發相關產品和技術。

去年,英特爾曾計劃用54億美元收購以色列的高塔半導體公司,但由於未獲得中國監管部門批准,該併購計劃以失敗告終。

英特爾英特爾還計劃投資超千億美元來擴建工廠,以建造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基地。新工廠選址包括美國俄亥俄州、亞利桑那州和歐洲多地。

有了生產力,還得要有人“買單”。然而,截至目前,英特爾還未能真正進入代工領域。英特爾聲稱,其代工業務預計到2027年纔會盈利,並且尚未披露主要客戶。外加缺乏半導體領域行業人士和外部客戶合作經驗,英特爾的代工業務不被市場看好。

結語:動盪中的英特爾,今年人事變動不斷

在生成式AI浪潮下,美國AI計算巨頭英偉達市值水漲船高,達到3萬億美元。反觀家底厚實的英特爾,則被“卷”得稍顯狼狽。2024財年二季度英特爾淨虧損1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15億美元淨利潤相比,由盈轉虧。“芯片創投教父” 陳立武則因公司內部文化作風問題,選擇退出英特爾董事會。

近半年內,英特爾代工業務方面經歷多次人事變動。

今年5月,Kevin O’Buckley將接替Stuart Pann,出任英特爾高級副總裁兼代工服務總經理,直接向英特爾CEO基辛格彙報。O’Buckley曾在芯片代工廠和芯片設計體企業擔任高管和技術專家,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加入英特爾後,他負責推動英特爾代工業務的增長,並繼續擴大該公司的IP和EDA合作伙伴生態系統。而Stuart Pann已在英特爾任職35年,將於5月底退休。

今年8月,美光科技前技術開發高級副總裁Naga Chandrasekaran加入英特爾,出任該公司全球首席運營官、執行副總裁,以及英特爾代工製造和供應鏈部門總經理。他將接替Keyvan Esfarjani的工作,直接向英特爾CEO基辛格彙報。Keyvan Esfarjani已在英特爾任職近三十年,也即將退休。Chandrasekaran負責英特爾代工的全球製造業務,包括晶圓製造、封裝測試、英特爾代工業務的戰略規劃、企業質量保證和供應鏈管理。

來源:路透社、英特爾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