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在宅住院」成趨勢 遠端病人監測RPM提升照護品質

▲面對超高齡社會,「在宅住院」成新解方,中華電信「遠端病人監測RPM」有助醫病護多方即時監控、互動,提升照護品質。(採訪撰稿/記者胡至欣;攝影剪輯/記者姜國輝)

記者胡至欣/雲林報導

臺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高齡,面對龐大的醫療照顧需求與醫療量能不足的風險,「在宅住院」成爲新解方。健保署今年7月啓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劃」,針對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病人,由醫護團隊「到府服務」,提供住院等級的治療。

▲「在宅急症照護」由醫護團隊到府服務。(圖/記者姜國輝攝;以下同)

透過遠距照護技術,病人在家也能獲得類似住院的醫療監控,結合視訊看診,醫病護多方線上即時互動,更進一步提升反應速度與精確度。病患家屬廖先生有感而道,「醫師直接來我們這邊服務,我們就省了一個跑醫院流程,再加上有儀器在監控,因爲我爸他臥牀的每2小時要翻身一次,只要2小時沒有翻他,系統馬上通知醫師、護士還有我們家屬和看護,可以及時地解決很多問題。」

▲好所宅診所院長–黃子華醫師。

好所宅是雲林第一間「到宅支援型診所」,結合居家醫療與長照服務,透過診所、居護、藥局、長照的跨專業團隊,運用中華電信「遠端病人監測RPM」多方即時監控、互動,共同協助長輩在家中的日常生活。診所院長黃子華表示,重度失能長輩就醫,從待牀到住院,都需要請人照顧,除醫療費用外,更產生龐大的隱形社會成本,「但在家裡面有他原本的照顧者,有他原本的生活環境,這些對於整個社會成本都是降低的」。

▲中華電信「遠端病人監測RPM」可連線醫師進行視訊看診,提升反應速度與精確度。

黃子華院長認爲,居家醫師的一大價值,就是能深入病患與家屬的生活,解決照顧問題,醫病關係的互動,往往比在醫院更有人情味,「在醫院可以獲得完善醫療,卻被剝奪生活,但在家裡有生活,有時候治療效果會出乎意料地更好」。他也提到,雲林縣衛生局已跟縣長爭取到預算,編列「在宅住院」相關設備、人力的補助,值得中央作爲明年政策修正的參考。

▲中華電信「遠端病人監測RPM系統」服務架構。

「在宅急症照護」也有賴科技支援,中華電信的遠端病人監測RPM,能協助醫護即時監控病人的生理數據,實現整合式在宅醫療照護服務,提升在宅照護品質。好所宅護理師林俞彤進一步說明,透過藍牙快速完成配對,個案血氧、血壓、心率等IoT生理量測數據即可自動上傳,同步顯示於APP與管理後臺,數值常會告警通知​,平臺也提供即時視訊功能,方便醫病護遠距進行多項互動。​

▲IoT生理量測數據即時上傳雲端平臺,有助醫護進行遠端監控。

▲中華電信「遠端病人監測RPM」後臺可以觀察生理數值連續變化趨勢圖。

此外,中華電信「遠端病人監測RPM」後臺可以觀察生理數值連續變化趨勢圖,讓醫師根據患者的狀態變化,制定更精確的治療方案和藥物劑量調整,​也能幫助醫師發現異常的生理數值波動,提前預測可能的健康問題,或防止狀況惡化。林俞彤補充說道,「體溫、心跳、呼吸、血壓、血氧是目前最常監測的5大項目,比較特別的是智慧牀墊,能監測有沒有翻身、離開牀,有一些人可能呼吸很喘,或獨居個案離開了牀等等,可由此知道他有沒有危險。」

▲▼生理量測數值出現異常會發出警告。

遠端病人監測RPM掌握生理狀況,再借由視訊,醫病護多方線上即時互動,不必到醫院住院也能接受良好照護,同時減少院內交叉感染風險,降低病患及家屬的身心負擔。創新科技持續優化完善服務,「在宅住院」已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