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辛店古道已有超200米重見天日

造型飽滿圓潤的路緣石 古道遺蹟 發掘出的古道遺蹟 考古人員正在清理現場

長辛店大街改造工作已於6月11日啓動,在施工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埋藏多年的石板路面,專家認爲該石板路符合清代所修石道特徵,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6月22日,北京青年報刊發《長辛店大街重現京西古道遺蹟》後,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長辛店大街施工路段展開了全面探挖,截至昨日記者發稿時,已有超過200米長的古道遺蹟重見天日。

位於豐臺區永定河畔的長辛店,是明清時期京西南的商貿重鎮,作爲長辛店的交通主軸,南北長約2.5公里的大街保存至今,延續着古鎮的形態空間。近年來,長辛店成爲全市率先實施區域綜合性城市更新的地區。6月11日,長辛店大街改造提升工作啓動,前期對曹家口至長辛店火車站前東側路口封閉施工,該路段長約500米,是長辛店大街商業最爲集中的路段。

昨天上午,北青報記者再次來到長辛店大街,施工路段已被鐵皮牆封閉,聽聞大街挖出古道,不時有過往居民透過牆縫觀察施工進展。施工現場讓北青報記者頗爲震撼,南北走向的古道飽經滄桑,讓人感覺恍如隔世,工人正在清理髮掘,爲提高施工效率,駕駛員操控挖掘機下挖約30釐米後,由工人使用鐵鏟清理泥土,一塊塊古樸的條石就此浮現出來,而在石材表面未見任何硬傷劃痕,可見考古人員在操作時拿捏有度,讓悠長的古道如畫卷般徐徐展開。

“長辛店大街埋藏古道”更像是一個多年的傳說。據北青報記者瞭解,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長辛店大街的石道已被柏油路面覆蓋。因此很多六七十歲的長辛店人,並未見過這條古道的全貌。對於長辛店古道的歷史,《北京市豐臺區地名志》記載:長辛店自元朝在京建都起,就是沿太行山東麓進京的交通要道,長辛店大街原爲“石頭路面”,兩側多爲舊式商鋪,主要爲進京和出京的旅客提供食宿。

北青報記者觀察,古道由一塊塊長方形條石橫向碼砌,在條石東側有縱向鋪就的路緣石,俗稱馬路牙子,框定了古道的東側範圍,西側路緣石則尚未清理出來。條石和路緣石均爲中間微微隆起,在石料接縫處形成的溝槽,可以起到散水的作用。據瞭解,長辛店大街的條石爲花崗岩,就近取材於京西山區,雖形制差異不大,由於是人工雕鑿打磨而成,很難找出尺寸相同的兩塊石料,因此每塊石料都是“孤品”。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已發掘出的石道中,路東側的石料保存相對完整,路西側的石料卻存在不同程度殘缺。據多位當地居民證實,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相關部門在長辛店大街修建下水道,正是在路西一側施工,因此造成古道殘缺。此外,在長辛店大街歷次施工挖掘中,個別條石也出現過位移。

通過鑑別現場圖片,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北京市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劉衛東表示,長辛店大街的石頭路面,符合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所修石道的特徵,是長辛店極具代表性的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截至昨日發稿時,考古人員的發掘工作仍在進行,北青報記者會持續關注長辛店大街古道的發掘進展。

文並攝/本報記者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