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盤點但不用天天盯盤! 他45歲學存股...股利年領200萬
▲投資理財是許多人的課題。(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謝士英
存股的目的在於,用合理或便宜的價錢投資一家好公司。每年在暑假期間配得高於銀行定存的股利,不會貧於買賣賺差價。
對我而言,不需要天天守着股票的瞬間漲跌。個人沒有買賣股票的最長紀錄是2007年8月到2008年6月,將近十個月,因爲到美國北達科達大學(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擔任交換教授。我周遭做短線的朋友卻是完全不同,若有長假,一定出清存股,怕放假的幾天裡有什麼風吹草動。
這沒有對錯,存股和賺差價可以說是兩種不同的遊戲規則或心態。最怕的是用賺差價的心態去存股,反之亦然。有同事想要存股,但早上一開盤股價下跌就打電話來問是否要賣。我的甜美回籠覺就被打斷,令人哭笑不得。
用好價錢投資好公司是我的目的。好公司的營運不會一天就轉壞,壞公司也不會一天就變好。所以我不用每天掛在電腦前,像警衛般目不轉睛地盯着熒幕。
我會像平常逛超市那樣注意菜價,心中對菜價的高低就會產生一種感覺。當大白菜一顆要價200元,我不會買。太貴了!盛產期一顆十元,還買二送一。二話不說,我一定多買幾顆回家,炒開陽白菜。吃不完的醃起來,以後做酸菜白肉鍋。
按照巴菲特原則,對某公司我心中會有一個合理價格。當股價低於這個價格時,我就會考慮買進。保守的我通常是一張一張的買,希望能夠儘量降低持有的成本。至今仍是如此。
每隔一段時間,通常是每個月或每季營運報告出來時,我會上Yahoo! 奇摩股市追蹤公司的表現。與前一年相比,若是公司財報顯示過去四季的營運獲利都有成長。我會保守的假設今年配發的股利應該不會比前一年少,而據此來決定在目前的價格是否還值得再加碼?
我持有的股票傳統產業比較多,會常常上街看景氣狀況。走進不同的7-11,買幾顆茶葉蛋之餘順便問問生意如何。經過星巴克,會瞄一下店內的客人是否滿座,還是空空如也。
2020年過完農曆春節,新冠肺炎肆虐,兒子要回上海上班前,去超市帶些補給品回去。諾大的家樂福居然買不到大包裝的統一肉燥面,只剩下零星的兩、三包。在擔心兒子回去工作所面對的風險下,貨架上缺貨的泡麪又讓我的心情回覆了一點。這應該是所謂的要投資商業大街,不要投資華爾街吧?逛街時多看看,多問問,應該是不會錯的。
若想要存股,就一定要學做一個理性的投資人。大多數的人喜歡跟隨潮流,比較不願意特立獨行。這也可能是傳統教育的結果。凡事都與別人唱反調當然會討人厭,但沒有自己的主見也容易被別人牽着鼻子走。
在股市中,絕大多數人是在賺差價,看着線型低買高賣。也有人花大錢加入股友社,跟着聽明牌。長久下來沒賺到錢,卻一心認爲下一次會不一樣。將好好一個投資市場玩得像是賭場。所謂十賭九輸,有那麼多人賠錢也就不足爲奇了。這些都算是非理性的投資人。
前文提到:「不要和你的股票談戀愛。」我會將這種投資人歸類爲感性投資人,好像是某家公司的死忠粉絲一樣。我可以是棒球中華隊的球迷,隨着球隊的戰績歡呼和落淚。但投資一家公司不應該如此,公司的業績和展望好,我們可以參與投資,與公司一起成長。
當公司營運走下坡,或整個產業沒落,我們沒有必要和這家公司如鐵達尼號一樣永遠躺在大西洋的海底。理性的投資人會及早發現公司出了狀況,沒有必要一起演出殉情記。
理性投資人應該像一般的家庭主婦,常常去逛市場,知道菜價的起伏,應該買什麼菜。大白菜一顆200元時絕對買不下手,等到跌得一顆只剩10 元時可能不只是買個三、四顆,多的可以醃成泡菜。某些貴婦常逛百貨公司,但多半隻是看看而已。等到百貨公司週年慶時,才捲起袖子大肆採購。所以,理性的存股人應該是常常去逛逛股市,等股價落盡合理價位時才考慮買進。什麼時候是好時機呢?股災通常是股市的大拍賣。不信的話,2021 年暑假再回頭看是否正確!
金融股是我咖啡園裡的主要品種,我會定期追蹤各家的財報和新聞報導,來確保公司營運的狀況。《遠見》與《天下雜誌》每年的產業評比,它們的報導也是我重要的參考。每隔一些時候我都會到Yahoo!奇摩股市的個股公司,瀏覽基本資料裡追蹤公佈的每一季獲利,在與前一年做比較。
變好或變壞都是關注的焦點,再與股價比較,做爲未來是否增加持股的參考。至於財經臺的評論和報導會看,但不會照章全收,而是記錄下來日後做比較,以建立參考的可信度。
另外,我也會翻閱過期的報章雜誌,從現在回頭看當時的預測是否正確,也是一種檢驗報導可信度的方式。就如同在過年無聊時。會把前一年底各大算命大師的預言拿來檢視。像是用照妖鏡一樣,原形畢露,無可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