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企業拚減碳 臺廠大商機

這幾年來國際品牌大廠已愈來愈重視產業鏈的碳管理效益,除了要求本身減碳與碳中和目標外,也包含了強化對整個供應鏈的碳排管理。至目前爲止,全球前2,000大上市公司中,已經有600多家響應承諾淨零碳排,其中,亞馬遜(Amazon)宣佈,2025年使用100%再生能源,2030年半數運輸淨零碳排,2040年完全實現淨零碳排。

蘋果(Apple)承諾要在2030年對供應鏈和產品實現100%碳中和;Google已自2007年起每年皆達成碳中和,現承諾要在2030年實現完全去碳化;Meta承諾2020年以後運作皆要達到淨零排放,並在2030年達到價值鏈100%淨零排放;Microsoft宣佈,2030年微軟本身和供應鏈的碳排放減少一半以上,2040年達到碳中和,並於2050年實現負碳排放。

在國際品牌大廠開始逐漸加強供應鏈碳管理的力道下,使得國內相關廠商達成淨零碳排的壓力愈來愈大,也愈來愈急迫。臺積電於2020年7月正式成爲全球第一家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的半導體企業,承諾於2050年前全球營運100%使用再生能源。鴻海於2022年4月正式申請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並承諾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佔50%以上。

淨零碳排已成爲全球最熱門議題與最大共識,綠色電力供應爲其根基,其中,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爲綠電供應兩大主力,需求持續成長。

根據國際能源署報告(2022/4),全球太陽能2023年至2024年的二年間預估成長60%,風力發電至2040年複合成長率達17%。另外,在全球追求永續發展下,除了綠色電力供應的能源轉型之外,也還有其他多元減碳商機,例如共享經濟、綠色金融、生質材料、碳權交易、環保建材等。其中,共享經濟將資源發揮最大化價值,有助企業落實永續發展,預估至2025年複合成長率達32%,產值達1.5兆美元。

綠色金融協助企業減碳轉型,預估至2030年將募集25兆美元資本,降低全球1.3%碳排放;生質材料可減少化石資源、降低廢棄物,加速循環商機,預估至2031年產值可達2,260億美元;碳權交易指引企業加速達成淨零目標,預計2030年碳價可望達140歐元/噸;環保建材降低建造過程碳排量,達到節能減碳目的,預估至2028年複合成長率達11%,產值達6,534億美元。

就臺商淨零碳排的商機而言,ICT產業如手機、PC/NB的製造,無論是英特爾(Intel)、輝達(NVIDIA)、超微(AMD)或是臺灣品牌廠商Acer、ASUS,基於國際的要求,品牌廠皆會要求其ODM、OEM廠商需有相關技術能力,符合品牌廠的淨零要求條件,方能獲取訂單。

根據國發會2050淨零排放關鍵戰略,包含能源、儲能、碳捕捉、碳匯、電氣化、金融等技術與服務,預計到2030年淨零轉型將可帶動民間投資新臺幣4兆元以上,創造產值5.9兆元。臺商可優先選擇我國五大優勢產業切入,包括電動車、電子零組件、半導體、機械、面板等供應鏈,並掌握淨零排放商機。

企業淨零碳排是一項永續性投資,臺商須加速綠色轉型,並攜手串起綠色生態系並掌握商機。政府已積極規劃開創綠色發展,促進公私部門綠能投資,投入優勢技術研發,如能源效率、生產低碳化、新能源、再生能源、智慧能源管理等技術與服務,並培養扶植零組件國產化開發能力。建議政府鼓勵臺商投資佈局與淨零碳排有關的技術和服務,並發展智慧能源商業模式,強化淨零碳排競爭力,打造綠色產業生態系。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