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細胞治療投資新、顯學 產業生力軍日茁壯
細胞概念股產業高峰會在今日舉行,臺灣雖尚未通過再生醫療產品的相關專法,但自2018年頒佈「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草案」(特管法)開放部分自體細胞治療計劃以來,帶動產業快速發展,迄今已有超過60家的再生醫學相關企業,其中上市櫃(含興櫃)的掛牌家數有達12家,合計市值逾1,150億元(至4月21日),掛牌家數與類股市值較一年前分別成長42%、380%,在臺股生醫族羣中自成一格。
據再生醫學聯盟(ARM)的統計,2020年前三季全球再生醫學(包括基因療法、細胞療法、組織工程等)獲得的資金挹注(包括新創、收購、IPO等)共159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成長115%,更超越2018年全年締造的135億美元新高紀錄。
同時,再生醫學的相關臨牀試驗亦如火如荼進行中,截至2020年第三季末,全球進行中的再生醫學臨牀試驗共有1,109項,其中細胞免疫腫瘤學(492項)、基因治療(373項)、細胞治療(202項)與組織治療(42項),適應症涵蓋多種癌症、罕見疾病、遺傳性疾病等,顯見再生醫學前景備受關注與期待。
黑木投資合夥人羅敏菁指出,全球細胞治療市場的競爭越趨激烈,臺灣在「特管法」的精神下,產業鏈逐漸成形,惟在細胞的基因治療領域較弱,例如臺灣欠缺植入基因以提高免疫細胞辨識癌細胞能力的Car-T技術。不過「特管法」的開放和獨立且可被管理的細胞工廠概念,讓細胞產品以類似藥品GMP式的管理,使臺灣細胞產品的製造品質能被主管機關審查和改進,並取得醫生和病患信任,只要能累積更多的治療案例,臺灣的細胞醫療便可吸引國際病患,形成臺灣的利基。
羅敏菁表示,目前的細胞療法普遍受制於便利性及等待制備時間仍長,因此業者對適應症的選取應專注在「藥物療法無效者」或「無法單靠藥物治療者」,贏面較大,例如中風之神經修復,皮膚移植修復等。至於在癌症細胞治療方面,建議朝有效提升免疫細胞辨識癌細胞的能力,並延長免疫細胞的壽命等未來利率做切入,纔有國際突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