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內卷加劇,大模型「競底」

繼卷參數、卷打榜、卷規模後,國內大模型再次掀起卷價格熱潮,即「百模價格戰」。最近一段時間,百度、阿里巴巴、字節跳動、智譜AI等多家國內大模型廠商均調整了旗下大模型產品的定價策略,「擊穿全球底價」、「全面免費立即生效」,「性價比之王」,「1元買到200萬tokens」,在行業內掀起了一陣陣波瀾,使大模型領域的價格戰進入高潮。

在這背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大模型已從「卷大模型技術」轉向「卷大模型應用」。今年1-4月,可統計到的大模型相關中標金額已達到2023年全年披露金額的77%左右,涉及政務、金融、運營商、能源、教科、交通等各行各業,表明企業對大模型的應用需求正快速增長。然而,大模型在經歷近一年的「技術狂飆」以後,算法更新與模型能力提升似乎已有所放緩,一些廠商開始選擇將精力更多地放在優化用戶體騐、降低使用成本上,推動大模型商業化加速落地。

短期來看,大模型的性能疊代遭遇了部分瓶頸,誰也甩不開誰,誰也拿不出殺手鐗。於是,降低推理成本、降低售價成了現在幾乎每一家大模型廠商的高優先級任務。例如「用價格擴規模」是阿里雲今年爭奪市場的主要策略,而且將是未來非常重要的長期戰略。

業界普遍認爲,大模型部分技術體系升級,以及廠商搶佔市場份額、加快商業化進程,是大模型價格戰的主要起因。首先,降價的基本邏輯是有信心用技術手段首先降低成本。目前,大模型發展已經超越了摩爾定律框架,通常每半年左右性能就會繙倍,並且週期仍在縮短。由此,大模型的成本下降不僅依賴於硬件成本降低,還涉及算法優化和模型訓練、部署技術的進步,如通過剪枝、量化和知識蒸餾等技術,可以顯著降低計算複雜度和資源消耗。

其次,在市場層面,通過降價或免費策略,大模型廠商能吸引大量企業和開發者對API的調用,增強企業和開發者與平臺的粘性,提升品牌知名度,進一步培養和完善AI應用的生態系統。對於衆多企業客戶而言,選擇大模型產品部署後往往不會輕易更換。因此,以低價吸引更多「第一批客戶」,是敺動大模型廠商加入價格戰的重要敺動力。同時,鋻於目前市場對降價呼聲比較大,通過降價措施擴大用戶規模也有助於利用規模效應大幅降低模型推理的單位成本,並行成「數據飛輪」,加速大模型性能的提升以及「磨」出好模型。

但大模型降價,不能衹提供低價的輕量化版本,主力模型和最先進的模型也要夠性價比,才能真正滿足企業的複雜業務場景需求,充分騐證大模型的應用價值,從而催化出超越現有產品和組織模式的創新,推動整個大模型生態體系的發展和進階。

顯而易見,新興數字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經歷多次降價,這既是行業洗牌也是行業重塑。當前,隨着降低成本成爲推動大模型快進到「價值創造階段」的一個關鍵因素,大模型降價不僅降低了企業採納AI技術的門檻,能夠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有助於企業提升運營效率和降低經營成本,以及開發出更多商業化的大模型應用,促進大模型技術的普及與推廣,而且有望吸引更廣泛的企業用戶羣體,從而進一步平衡收入和成本。

進一步來看,對B端企業用戶而言,大模型的使用成本將大幅降低,性價比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騐感和獲得感得到提升,將推動其在更多業務領域使用大模型賦能。同時,更多C端用戶有望免費使用基礎AI應用,而龐大的訪問量有助於企業進一步提升模型服務能力,完成良性的商業模式循環。

基於此,大模型推理成本的下降將推動着中國AI大模型進入落地爲王的發展階段,2024年或迎來「大模型應用爆發元年」。目前,鋻於我國企業正處於AI轉型的關鍵時期,低成本下AI模型生態將進一步實現完善甚至重搆,終端應用亦將涌現出一批覈心的創新應用。

與此同時,隨着一場血雨腥風的淘汰賽正在打響,行業或加速洗牌,市場集中度將有所提高,一些產品成熟度不高、資金實力不強的企業可能在價格戰中被淘汰。其中,對於阿里、字節等大廠以及融到資金的創業公司,價格戰是其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將能夠利用規模效應和資源優勢,通過多元化盈利模式和增值服務來平衡降價帶來的影響。

但對於一些專注於提升模型能力、未能砸足夠資金搶奪客戶與市場的大模型初創公司而言,價格戰可能就是讓企業淘汰出局的致命一擊。相較於頭部企業而言,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本就有限,在成本壓力和價格戰雙重夾擊下,目前已經陷入「進一步退兩步」的尲尬局面。因此,在數據、算法、算力都不如頭部企業的前提下,如何在深耕細分領域和加速應用落地等方面走出差異化的商業模式和變現之路,是中小大模型企業當前的破局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性能最先進的大模型產品往往並非直接來自科技巨頭,而是由更專注於技術創新、模型打磨的創業公司打造。長期以來,依靠雄厚資金與算力儲備搶佔市場並非創業公司的強項,若未能獲得更多的融資支持,它們將在陷入「價格戰絞殺」之後變得更加被動,因而需要警惕劣幣敺逐良幣,拖累大模型技術進步的情況發生。

綜合看來,大模型價格戰可謂是一柄雙刃劍,價格降低有利於產業普及和推廣,但如果價格低於企業實際成本將擾亂市場,同時非理性的價格戰將是「雙輸」打法。因此,大模型企業應通過技術提升和改革降低成本,而不是僅僅爲了佔領市場而降價。如果大模型無法讓AI企業從中獲得良性經濟效益,衹依靠免費來獲客、拓寬市場規模,並非以創新贏得市場,那這一商業模式衹能是曇花一現。向下競底衹是權宜之計,能夠向上定價的大模型纔有未來。

無論如何,可以預見國內大模型行業將在歷經價格戰出現格局重組,產業生態結搆會進一步梳理完善。其中,通用大模型的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並倍頭部大模型企業將主導;行業大模型和專用大模型企業,將發展細分領域的輕量型、專業型大模型;更多中小創新企業則聚焦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開發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基於此,各大模型企業在追尋商業化、落地應用的新階段及進程中,將全方位促使國內大模型生態體系部不斷完善和𬙂進,同時有力推進中國數字經濟和AI產業的加速發展和疊代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