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消失的200年古蹟!回顧剝皮寮的歷史與重生

剝皮寮古街區一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8/04/08林建榮攝影)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剝皮寮」老街,是現今臺北市在歷史、文化上都相當珍貴一塊區域,因爲它不只保留了清代時期的獨有樣貌,更留有日治時期的牌樓厝建築。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九〇年代末期,剝皮寮竟差一點被拆除徵收。

剝皮寮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799年的清代地契,據說此地曾以「福皮寮」、「福地寮」作爲地名,至日治時期改稱爲「北皮寮街」,後因爲諧音的緣故而成爲今日的「剝皮寮」。有意思的是,剝皮寮的保存其實並非有意,在日治時期末期,日本政府原先計劃將剝皮寮劃入老鬆國小的預定地,然而最終並未改建成功,這才倖存至戰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8/04/08林建榮攝影)

至九〇年代末期,剝皮寮再次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後經文化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讓剝皮寮不但獲得保存,更透過系列活動,試圖爲老街注入新能量,經過長達6年的整修,2009年重新開放的剝皮寮,已成爲萬華區富有歷史韻味的特色老街。

2010年,隨着電影《艋舺》的拍攝取景,讓剝皮寮以全新樣貌再次出現於世人面前,不僅吸引大批影迷前來朝聖,更讓剝皮寮成爲國內外知名的旅遊景點。或許誰都未能想像,曾經老舊的街景竟能化身現今古色古香的景緻,再搭配用心且具有特色的展覽、富有人文氣息的講座與活動,即便到了今日,剝皮寮的風采依舊不減,歷經清代、日治,繼續陪伴我們走入下個世紀。

臺北市萬華區老鬆國小擴建校地約有一百八十家住戶將於五天後拆遷。老鬆國小旁剝皮寮老街能保留多少,至今未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9/06/09 牛慶福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