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降薪傳聞滿天飛,公募基金準備過“苦日子”

對於公募行業來說,2024年真的要開始勒緊腰帶過日子了,近期先後有多家公募管理人被傳出“裁員、降薪”。

元旦前夕,一則流傳頗廣的聊天記錄稱,“公募基金行業出清開始了,某基金公司變相裁員。”聊天記錄顯示,該基金公司成立了一個再就業中心,目的是讓一些表現不好的員工回爐重造,重造期間僅發最低工資,目前已公佈第一批名單,5個基金經理與3個研究員,直指該行爲是變相裁員,更不用賠償“n+1”,隨後還點名了興銀基金。

隨後,興銀基金公開闢謠,表示從未採取過近期網絡傳聞中所述的考覈方式,公司充分尊重每一位員工,尊重每一位員工的勞動成果。傳聞信息不實,其傳播已構成對興銀基金的造謠、誹謗,嚴重損害了公司聲譽,興銀基金保留採取法律措施的權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又有消息稱北京某頭部公募開始裁員降薪,“研究員底薪立減25%,基金經理立減30%,24年1月份生效”。界面新聞記者從業內瞭解到,該消息屬實。此外,“投研條線,每個組都有10%的常規優化名額,按照年底業績完成度選擇投研人員。”接近該公募的人士表示,作爲激進派,該公司每年整體都有一定的優化名額,只是這次迫於經營壓力,動作要大一點。

除了常規的裁員降薪,更有公募基金限薪傳聞傳出。“公募基金經理薪酬或將封頂350萬元”的一則消息在網絡流傳。公募基金經理限薪傳言從去年開始層出不窮,從一開始流傳的基金經理的薪酬封頂5000萬元,再到封頂1500萬元,如今又降至350萬元。

公募基金行業裁員、降薪傳聞頻現的背後,反映了行業薪酬水平確實在下滑。

2022年,公募行業拉開限薪帷幕。當年5月,多地監管部門通知各公募機構要在月底前報送薪酬機制方案,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抑制薪酬過高、增長過快、少數冒尖等情況。隨後6月,中基協正式出臺《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覈與薪酬管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業內稱之爲“限薪令”,它對薪酬結構、薪酬支付、績效考覈、薪酬內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根據該指引要求,基金公司應當建立實施績效薪酬遞延支付制度,遞延支付期限不少於3年,高級管理人員、基金經理等關鍵崗位人員遞延支付的金額原則上不少於40%,並且各家公司應當在2022年12月20日前對現有績效考覈和薪酬管理工作進行調整和完善。

界面新聞記者瞭解到,《指引》試試以來,高管/基金經理績效薪酬遞延支付、基金經理獎金自購等限薪舉措已漸成常態,對從業者到手薪酬產生實質影響。

“預計很快我們就會有基金經理出來自購,一方面是公司的要求,一方面確實現在是市場低位,基金經理也想通過自購,鼓勵投資者堅守。”某千億公募內部人士透露。

2023年7月8日,證監會發布了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具體舉措包括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公募產品將以固定費率爲主,同時推出更多浮動費率產品等。

根據華泰證券測算,若按照2022年底的財務數據靜態估算,頭部公募的淨利潤將下降1.5億-4億元/年,對淨利潤的負面影響約10%-15%;中小機構下降0-1億元/年,負面影響約10%-40%。

一位上海公募機構人士表示,“降費降傭,對一些依賴主動權益產品的基金公司來說打擊巨大,裁員、降薪也會讓人才出走,這對投研團隊建設更是不利,還會影響基金的業績和公司經營。”

Wind數據統計,2023年全年,共有320名基金經理離職。2022年的數據爲323人,2021年首次超過了300人。一名公募的HR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限薪令’的出臺,再加上降費的影響,一些基金經理和研究員會有擔憂情緒,會趕在優化方案出臺前主動離職,以求更好的發展。”

“短期可會面臨一些挑戰,但長期是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的。”北京某頭部公募基金人士坦言,公募降費政策短期將對很多基金公司的盈利造成一定衝擊,尤其是權益類產品佔比高的公司,受到的影響相對更大;而第二階段費改的影響更直接作用於券商,其明確禁止券商以“基金銷售規模換交易佣金”,這也將影響到券商研究所的收入。但從長遠來看,費改將倒逼機構苦修內功,讓基金、券商更專注於投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