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全臺智慧城市:民衆安控需求高 政府做得還不夠

文/陳曉開黃靖

根據聯合國統計,2050年,全球將有高達70%的人口集中在城市,隨着人口快速移入及聚集,每座城市都在教育、醫療、安全、政府治理及交通需求上,面臨嚴酷的挑戰,如何將人類活動的資源消耗極小化,能源效率極大化?智慧城市,成爲解決永續發展問題的答案。

臺灣城市化腳步正加速進行,城市人口比重幾乎達8成,城鄉差距顯著,當前的困境不下於全球其他先進國家。臺灣各市政府因應這一持續緊繃的壓力,近年來開始投注於智慧化建設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新竹市彰化縣臺東縣先後贏得國際智慧城市(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的認證,可說是智慧城市極佳的實證場域

事實上,臺灣各縣市也都正在從自身需求出發,設法讓城市營運更智慧。《財訊》首次與非凡電視、臺北市電腦公會山水民調合作,針對全臺22縣市進行「智慧城市大調查」,試圖瞭解各縣市政府在交通、健康、安控、政府、能源及建築等部分的智慧施政作爲。

同時,如同臺北市長柯文哲在七月初舉行第一次智慧城市委員會時,宣示臺北市投入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瞭解臺北市民的需求」,才能找到對的技術解決需求。我們也透過全臺民衆的問卷調查,一方面爲各縣市政府找出市民的「需求」,同時檢視縣市政府的智慧城市建設的推動,與民衆使用度、需求度間的落差。

天災人禍連環危機意識升高 安控需求迫切

調查結果最出乎意料的,比起每天都有感的交通,民衆最迫切需要的前3項智慧建設,全集中在「安控」;其中,有高達93%民衆認爲「防災預警系統」最重要;而連線錄影監控系統也有89%的需求度;第3名則是同樣屬於安控類的學童營養午餐監控。顯見近年來從八八風災高雄氣爆的天災人禍,確實讓民衆危機意識升高,而連續數起的食安風暴公共場所攻擊及校園安全事件,民衆對政府安全治理的需求更爲殷切。

而從22縣市政府的調查中發現,僅臺北、新北、桃園及臺中,已建立完整的水情、地震及土石流的災情預警與警報系統。以臺中爲例,烏日與大里區高鐵建設的帶動下,人口密度飆高,使得過去這些低窪地區更有不得淹水的壓力;臺中市政府整合區域內中央水利單位河川水位警戒資訊、公路總局及市區路口影像監視器、裡所在監視器,打造出首個提供水情影像的系統,且以LBS(適地性服務)將五百公尺附近的水情及災害警戒資訊推播給居民,里長更有以行動回報災情的互動系統。

但此外,其餘地方政府在防災作爲上,幾乎都仰賴中央消防署所建立的防災預報無線廣播系統,較少見針對個別縣市地區特定情勢的災害類型,建立必要的防災預警、災情彙報及救災整備系統…(本文截自財訊483期,詳全文)

相關報導智慧家庭物聯 2020年將有517.7億美元商機Apple Watch引爆穿戴裝置全球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