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人生 傅建中83歲謝幕
中國時報前駐華府特派員傅建中於美東時間6日晨間10時10分在馬里蘭州貝塞斯達(Bethesda)的一家安寧中心去世,享年83歲。(本報資料照片)
傅建中小檔案
中國時報前駐華府特派員傅建中於美東時間6日晨間10時10分在馬里蘭州貝塞斯達(Bethesda)的一家安寧中心去世,享年83歲。據他的家人稱,他是因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長期健康問題引起併發症。他一直過着獨立的生活,直到2021年1月癲癇發作,嚴重限制了他的行動能力。在此之前,他都維持着不間斷的寫作。家人將在追悼會後將其遺體火化。
傅建中一生從事新聞工作,師大畢業後任職於中央通訊社擔任華府特派員,駐美期間表現優異,1977年受到中國時報創辦人餘紀忠先生的賞識,力邀進入中國時報並擔任駐華府特派員。他可以說是駐華府最資深的記者,深諳美國政策和臺美外交關係,幾乎所有派駐美國的大使代表都會向他請益。
華府瞭望專欄 鍼砭政策
2008年退休之後,他在中國時報持續寫《華府瞭望》、《華府往事》專欄,深入探討臺美關係以及他所親歷的外交軼事,直到2019年7月因身體狀況而告段落。他對於國事十分關心,對歷任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的美中臺政策多有鍼砭。他在專欄「我所認識的蔡英文」中寫道:「衷心期盼蔡英文能爲2300萬臺灣的生民立命,爲臺灣的萬世開太平,勿陷他們於萬劫不復之地。」
家人對於他的過世甚爲不捨,並用英文寫了一篇紀念文,摘要如下:
傅建中(Norman)是一位著名的記者,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臺灣臺北的《中國時報》,負責採訪華盛頓特區的政治新聞。除了報導美國和臺灣新聞外,他還經常撰寫社論、專欄文章,分析評論臺美關係,特別是中國崛起後的美中關係。他的工作和著作也經常引發討論。《中國時報》於1993年邀請卸任的美國總統喬治布希訪臺,傅建中負責翻譯布希的演講。他還報導了柯林頓總統的中國之行,並且是受邀新聞團的成員之一。他與李潔明(James Lilley)大使保持着密切的友誼。他還是趙小蘭的老朋友,當她還是華盛頓特區年輕的新星時,傅建中就首次報導了她的職業成就。
傅建中出生於1938年3月3日,在中國長大,13歲時失去了母親。他與天津的許多堂兄、姑姑和叔叔變得非常親密。他們幫助他到了香港,再到臺灣。在臺灣師範大學,遇到了傅方緯(2013年逝世)及其晚年的夥伴張先莉。他主修英語和新聞學,對語言尤有興趣。終其一生,除了是作家以外,還是一位出色的敘事者和講故事的人。
傅建中1966年移民美國,在夏威夷大學東西方中心攻讀研究所,專攻美國文學、哲學和歷史專業。在東西方中心期間,他結識了許多擔任高級外交服務職務的朋友。
在工作之外,他每天閱讀《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盛頓時報》以及許多臺灣報紙。
作爲一名語言學家,他喜歡在他會訪問的國家和地區學習表達方式,並經常致力於完善他的發音。
他還喜歡游泳,並且經常在國家新聞俱樂部游泳,直到生活中的健康問題減緩了他的行動能力。他經常前往中國大陸,與幾十年來從未見過的許多表親重新建立聯繫。他最喜歡的城市之一是布宜諾斯艾利斯,他也愛馬德里,並且對鬥牛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