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看感冒!近8成民衆選擇看中醫 連急診也能看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與《康健雜誌》進行「中醫醫療認知與行爲調查」。(圖/陳德信

中醫不只看感冒、跌打損傷,最新調查發現,胃食道逆流顏面神經麻痹及癌症,中醫都能幫上忙。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與《康健雜誌》進行「中醫醫療認知與行爲調查」,今(7月9日)發表調查結果,這項調查是在4月1日~4月30日以網路問卷方式進行,總計回收1,112份有效問卷。

結果發現,近8成受訪民衆會尋求中醫診治日常疾病;另外,固定看中醫的年齡層有年輕化趨勢,代表中醫逐漸被年輕世代信任並應用;也有過半受訪民衆不知道住院期間可以會診中醫,可能因此錯失提前治癒出院機會。

年輕人多因筋骨痠痛而就醫

年輕人多因筋骨痠痛而就醫。(圖片來源:pixabay)

根據調查,1年內曾看過中醫的比例爲77.5%、而沒選擇中醫的原因以「不知道哪些狀況看中醫」(20.6%)、以及「療程太長,覺得西醫療效比較快」(17%)、「中醫沒有分科,不知道該如何找醫師」(12.9%)爲多。超過半數民衆是有症狀纔去看中醫,每個月看1次以上的「中醫粉」佔了3成,其中又以30~39歲的族羣佔比高,有41%的人每個月看中醫1次以上,20~29歲及40~49歲的年齡段次之。打破過往以爲熟齡族羣愛看中醫的印象。

根據調查,1年內曾看過中醫的比例爲77.5%。(圖/陳德信)

根據調查,沒選擇中醫的原因以「不知道哪些狀況看中醫」(20.6%)。(圖/陳德信)

有趣的是,19歲以下的年輕人有6成會因跌打損傷去看中醫,「中醫傷科是民衆接受度最高的中醫科別,」宜蘭縣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德才表示,中醫傷科佔率超過60%以上,包括:急性痛症(扭挫傷)、急性痛症(痛風)、糖尿病下肢潰瘍、妥瑞氏症和顏面神經麻痹,都能結合中醫鍼灸、薰藥(熱敷)、推拿、外敷藥膏等診療手段,輔以中醫氣血調養觀念搭配診治。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務管理學系教授蔡文正表示,10多年來臺灣人看中醫的比例約爲3成,這次網路調查結果發現,中醫就診率比過往研究高,顯示填寫問卷的民衆可能原本就比較愛看中醫,實際上還是有很多民衆不瞭解中醫可以做什麼。

民衆也會因調理身體、呼吸系統疾病及睡眠困擾看中醫

《康健》2012年進行的「中醫藥迷思大調查」發現,6成多民衆會因筋骨肌肉問題找中醫,8年後民衆看中醫的原因變得多元,譬如調理身體(28.3%)、肌肉骨骼問題(22.6%)、呼吸系統問題(14.3%)、婦科相關疾病(12.6%)、睡眠障礙(10.7%),都會選擇看中醫。此外,也有些人在開放題中寫出,會因腸胃問題如胃食道逆流求助中醫。調理體質向來是中醫強項,由此可見,民衆對於反覆發作、不易治好的老毛病,傾向選擇中醫。

《康健》2012年進行的「中醫藥迷思大調查」發現,6成多民衆會因筋骨肌肉問題找中醫,8年後民衆看中醫的原因變得多元。(圖/陳德信)

《康健》2012年進行的「中醫藥迷思大調查」發現,6成多民衆會因筋骨肌肉問題找中醫,8年後民衆看中醫的原因變得多元。(圖/陳德信)

臺中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曹榮穎醫師指出,中醫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由來已久、經驗豐富,相關藥物研究也已登上國際期刊,像常用的中藥吳茱萸湯,效果不輸制酸劑,甚至能維持更久。

過半數民衆不知住院及急診可以看中醫

爲減少住院天數及醫療費用,健保署近年來推動住院、急診可以輔助中醫治療,但調查發現,不知道住院可會診中醫的人有58.9%、超過8成(80.8%)的人不知道急診可以看中醫、表示政府及醫界還須更加把勁。

以住院來說,會診中醫需要自費,但健保署已開放特定疾病如癌症(含乳、肺、大腸等全部癌症)、腦血管疾病、顱腦損傷、及脊髓損傷,住院期間可以輔助中醫治療,並由健保給付,因爲上述這些狀況多年來合併中醫輔助治療後,成效不錯。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任黃頌儼透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讓一位58歲的腫瘤患者,緩解經手術、放化療後常出現的腸胃不適、眩暈、落髮,以及療程中常出現的口亁、口腔潰瘍、便秘、腹瀉、張口困難等症狀,順利完成整個西醫療程。

健保署近年來推動住院、急診可以輔助中醫治療,但調查發現,不知道住院可會診中醫的人有58.9%、超過8成(80.8%)的人不知道急診可以看中醫。(圖片來源:pixabay)

急診看中醫,仍在努力中

急診介入中醫治療是近2年衛福部推動的新計劃,但目前僅有慈濟體系醫院、彰基、中國醫大附醫馬偕醫院,中西醫急診合作較有經驗,以眩暈、下背痛及軟組織疼痛經驗較多。

負責急診中醫試辦計劃、中國醫大中醫學院院孫茂峰坦言,中醫進入急診有一定難度,但優點是能減少留院觀察患者以及降低死亡風險。目前馬偕醫院急診部採取的做法,由中醫師先看病歷主動挑選合適中醫介入的病人,再跟急診醫生討論,以鍼灸或手法改病人狀況,2019年迄今約有100多例。

「中醫是很重要的一塊,」馬偕醫院急診部主任蔡維德對合作的中醫師王宏銘讚譽有加,他說,中西醫合作一年下來,不論是醫護人員或病人,反應都不錯,病情也得到改善,留在急診的時間變短了。蔡維德認爲,中醫本來就是經驗醫學,讓中醫師自己挑病人,彼此也較知道如何去合作,幫病人改善病況,「我覺得應該要更積極讓中醫進入急診,」他說。

中西醫需有更多的交流、溝通,纔有機會讓住院或急診病人因此而受惠。

科學化中醫,正在進行式

今年4月衛福部通過慢性腎病中醫輔助計劃,表示慢性腎病人可以在有經驗的中醫師指導下,使用中醫治療。(圖片來源:pixabay)

除此之外,以往不少人認爲中醫不夠科學、沒有學理根據,現在也有改變。對於調查中問到「鍼灸只能治療筋骨傷害,不能治療其它疾病?」9成(96.1%)受訪者都選了正確答案;明白中醫生可判讀檢查報告佔61.8%,覺得慢性腎病患者可以看中醫的比例達68%。

今年4月衛福部通過慢性腎病中醫輔助計劃,表示慢性腎病人可以在有經驗的中醫師指導下,使用中醫治療。「我們會告訴腎臟病人,平常該怎麼吃,蛋白質攝取不會過量,譬如一份肉是指巴掌大的肉……」中國醫大附醫中醫部主治醫師李艾玲,跟中醫內科主任林宏任同爲計劃主持人,她說,衛教也是中醫的一部分,中醫護腎的效果已有科學實證,並能延緩進入洗腎時間,目前建議慢性腎病期數在3a及3b以前的人,使用中醫藥效果不錯。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中醫傳統醫療納入最新的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ICD)》,意謂中醫藥未來將有更多臨牀的科學實證及統計,將會被落實在專業醫療領域中。中醫師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認爲,中醫如何在急、慢性病中發揮治病強項,並能以調理體質優勢,輔助現代醫療,有賴政府拿出魄力與決心,改善就醫環境、加強宣導,不僅能減少醫療費用,也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