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錯過了今年最重要的機會!

今年最重要的買入窗口機會正在出現。

回顧今年的A股,走勢和去年——2022年幾乎完全一致。

以滬深300指數爲例:

開年,出道即巔峰,經歷連續4個月的大幅下行(2022年1-4月,2023年2-5月);

年中,迎來小幅反彈(2022年5-6月,2023年6-7月);

下半年,繼續大幅下行(2022年7-10月,2023年8-10月)。

最終在10月份形成了“雙底格局”。

進入11月份以來,A股反轉的趨勢明顯,有望像2022年底一樣,複製一輪至少3個月的上漲機會。

老股民都清楚,當下影響市場走向的核心變量,主要是海外流動性。

觀察這幾年的美元指數,可以很清晰的看到:

2021年之後,美元指數走牛,資本大幅流出,A股開始節節敗退,這一切幾乎都是同步在發生的。

今年下半年8-10月A股的大跌,也跟美元指數的強勢上升,有着密切關係。

隨着11月1日,美聯儲宣佈第二次暫停加息,十年期美債利率跌幅擴大,美元指數調頭向下,外資再一次從大洋彼岸迴流到了中國。

而且這一次,很有可能比2022年底的迴流勢頭要更持久。

我們對比一下2022年底和今年底的宏觀局勢,就能明白其中的差異。

2022年底,市場交易的主要是中國疫情結束,全面放開的邏輯,因此一度外資抄底的勢頭猛烈,A股短期內形成了一波小高潮。

但實際上,美國那邊,通脹仍然在高位,美股在短暫停止加息後,很快又再次恢復了(2023年上半年5次加息)。

這就導致外資的流入,猛烈但短暫。

2023年底,A股雖然沒有很強烈的預期在,但底部卻是相當踏實的。

第一,經歷了漫長的下跌後,A股的估值再一次來到了歷史底部,無論怎麼看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第二,從三季度財報可以看出,A股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已經恢復。

根據券商的統計,全部A股23Q3,歸母淨利潤環比增速+1.90%,這是近三年來的第一次環比轉正。

估值便宜,基本面見底,識貨的外資不會看不見。

反觀美國那邊,由於通脹的回落,10月份失業率小幅上漲至3.9%,開始令人擔心經濟的持續性。

所有人都清楚,美國不可能持續維持在目前的高利率環境下。

最遲至明年年中,美聯儲就將轉向降息之路。

因此,現在繼續押注美股,性價比已大幅下降,那麼轉向押注新興市場,會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

天平已經在向中國這邊傾斜。

這便是這輪A股向上的趨勢,雖然和緩,但持續性要更強的邏輯所在。

再回到A股這邊,除了估值見底,基本面見底,近期還有一個潛在的政策預期在。

根據歷史統計,A股在2月的上漲概率是最高的(即“春季躁動”),其次高的就是11月。

從2000年至2022年,萬得全A指數在11月上漲的概率有70%。

從年底到第二年年初,往往是A股的一個季節性高潮,主要的原因就是這期間有很多高層會議,會釋放一些重要的政策預期。

比如12月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3月有地方到全國性的兩會。

而現在最值得關注的,則是10月30-31日剛剛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

這個會議大約每5年召開一次,每一次都在我國的金融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簡單回顧一下:

1997年,第一次會議,聚焦“整頓金融亂象”。

會後,成立了人民銀行大區行,證監會和保監會,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此外,重點關注國有銀行壞賬,設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接收剝離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

2002年,第二次會議,聚焦“金融業對外開放”。

會後,成立了銀監會,隨後推進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和重組上市;並加快農村信用社、國有獨資保險公司的改革步伐。

2007年,第三次會議,針對前兩次會議的“查漏補缺”。

會後,進一步推進國有銀行改革,推進國開行的商業化運作,併成立中投公司,設立創業板。

2012年,第四次會議,聚焦“深化金融改革”。

首次明確提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要“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領域,此後推進民營銀行的試點。

2017年,第五次會議,強調“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

會後,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出臺“資管新規”,強化監管,並設立科創板,推行註冊制試點。

可以看到,這20多年的五次會議裡,前十年主要是聚焦“改革開放”;

最近十年,聚焦的則是“穩定和轉型”,防控風險、服務實體經濟,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

“防控風險、服務實體”,雖然是當下和未來一段時期並列的重要任務,但不同時期,根據具體環境的變化,也是有重點的差異的。

我們看看這次會議,和過往兩屆的差異在哪裡。

2012年,經濟處於一輪週期的谷底,會議提出要服務實體經濟,試點民營銀行,隨後迎來了一輪對民營銀行的爆炒,股市在政策支持下也逐漸向上。

2017年,經濟形勢不錯,雖然會議提出三項任務,但實際上“防控金融風險”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推動了2018年轟轟烈烈的去槓桿,A股迎來大熊市。

2022年由於疫情原因,金融會議被推遲到了2023年的這個時候。

在當下的環境裡,雖然防控風險依然很重要,但更值得關注的,無疑是新目標——“建設金融強國”。

以及相應的任務:“活躍資本市場”、“金融高質量發展”。

認真閱讀會議通稿會發現,上次會議中,備受市場關注的“風險”、“監管”、“改革”的着墨變少了,而通篇甚至沒有出現“槓桿”一詞。

畢竟,要建設金融強國,防風險固然很重要,但光靠防風險是遠遠不夠的。

甚至,防風險也要和發展相結合。

比如兩大頭號風險,地方債務與房地產風險,這次會議提出——

地方債方面,在通過“特殊再融資債券化解短期風險”的基礎上,未來將建立防範化解風險的長效機制。

房地產方面,本次會議提出“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未來政策將從地產融資端上給予放鬆,推動地產行業修復。

另外,更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會議首次提出的一個細節——

“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

什麼是金融強國?什麼是金融高質量發展?

打造幾個類似於高盛、摩根斯坦利這樣的有影響力的投資銀行,無疑是題中之義。

可以預計,證券板塊未來將迎來重組整合的一系列政策推動,話題會不斷,並在一段時間內成爲市場炒作的一個重要熱點。

拉長週期視角來看,當下的局勢,跟十年前2012-2013年的情況同樣很相似。

傳統行業低迷,股市在底部震盪消化,隨着海外流動性的變化,國內政策不斷的寬鬆,牛市迴歸的概率正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