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只有海鮮!到臺東「遊」學賞鯨豚認識海洋文化

中華鯨豚協會將舉辦海洋「遊」學活動,認識海洋保育,也瞭解海岸漁村文化。(圖/中華鯨豚協會提供)

記者林育綾/臺東報導

地球上有70%都是海洋,蘊含許多珍貴的生態資源。然而身爲海島國家的臺灣,不應該只有海鮮文化,更要重視底蘊更豐富的海洋文化。「中華鯨豚協會」爲了讓更多人瞭解海洋保育,並進一步瞭解海岸原住民生活,即將在7月中到8月下旬,舉辦五個梯次的海洋「遊」學活動,到臺東聆聽海岸原住民的故事

在臺東卑南鄉的富山村,有一羣愛護海洋家園的人成立「富山護魚區」(全名: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他們的起因很簡單:「爲什麼小時候看過的魚,長大都看不到了?」發現到濫捕濫捉總有消失的一天。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民國94年起,在這個保育區中全面禁止以任何方式採捕各類水產動植物遊客能來此地,探索並欣賞潮間帶奇特的、大大小小的「海洋朋友」們,包括各種魚類珊瑚蝦蛄招潮蟹、陽隧足海膽等等,只是禁止捕捉和破壞,否則將依法開罰。

志工解說員陳志和的導覽下,每個海洋生命都顯得獨一無二,偶爾還能好運看見百年難得一見生態現象,十分有趣;同時也能窺見陳志和對這些「海洋朋友」的珍惜與尊重。只不過他灰心地說,有很多陸客不願意尊重保育區的生物,甚至動手動腳破壞,勸阻不聽;還曾有身爲臺灣人領隊爲了賺陸客錢,在他阻止陸客破壞時,竟朝着他嗆聲,讓他心疼家園之餘感到傷心氣憤。但多數臺灣遊客都相當愛護環境。

▲「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能在美麗的潮間帶中,認識許多大大小小的「海洋朋友」。(圖/記者林育綾)

然而海洋「遊」學除了欣賞潮間帶,也會到太平洋賞鯨豚,觀測海豚們的活動狀態;也將造訪東岸最大的成功漁港,在「海洋環境教室」認識更多鯨豚種類。另外漁村生活、海岸原住民文化、比西里岸部落,也都是「遊」學的重點,因爲臺灣擁有多樣性的漁村,卻很少人有機會深入認識他們的生活、聆聽他們的故事。

▲出海賞鯨豚。(圖/中華鯨豚協會提供)

▲▼友善的海豚浮出水面呼吸,讓人得以欣賞牠們的曼妙泳姿。(圖/中華鯨豚協會提供)

此次旅程中特別的是,能體驗阿美族道地的「母系社會飲食文化」,吃飯過程必須按照母系社會禮儀,聽「媽媽」的話,在達麓岸一邊欣賞海景山景,一邊享用美味原住民美食,飯後還有製作DIY手工藝課程。還會認識他們充滿生命力音樂,例如阿美族的旮亙樂團(旮:讀音嘎),團員全是不到15歲的少女,表演時不看譜,靠着內在靈性與團員間默契演奏,讓人震撼又感動。

▲▼在達麓岸一邊欣賞美麗海景,一邊品嚐阿美族原住民美食文化。(圖/記者林育綾)

▲▼美麗的臺東海岸,讓人流連忘返。(圖/記者林育綾)

▲沿着比西里岸騎單車,更深入瞭解海岸原住民文化。(圖/記者林育綾)

另外在成功鎮也有一位最年輕的古典音樂家蘆葦,現年21歲的她從3歲起就接觸音樂,母親鍾慧君發現她有創作天賦全心培育並放手讓她嘗試作曲,更親自擔任她的製作人,協助傳遞音樂故事。蘆葦的音樂以「海洋」爲思想中心,描繪50年代東海岸的風華歲月,也結合宗教信仰以及動物、植物等元素創作。

►海洋「遊」學資訊詳細請洽:中華鯨豚協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