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技術研發被“收編”?高層人事換防後上汽集團“動刀”大自主資源

財聯社8月21日訊(記者 劉陽)多重壓力下,降本增效或成爲上汽集團接下來的主旋律。

“近期集團正在整合大自主的資源。”8月21日,有上汽集團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不僅僅是之前的一系列人事換防,還將包括技術賦能、擴大開發規模、成本優化潛力等方面,以體現集團直面激烈市場的競爭力。“不過相關具體動作還未最終確定。”

此前一日,市場有消息稱,上汽集團正計劃將旗下智己、飛凡兩個品牌的研發業務統一併入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包括動力電池、智能駕駛、底盤等技術項目,由研發總院統一統籌。“智己的‘固態電池’和飛凡的‘換電技術’,以及增程開發項目被上汽研發總院設爲優先級,從而擴大開發規模,實現技術降本。”知情人士稱。

對於此消息,智己內部人士表示,公司新產品從立項到整體開發並不完全由研發總院統一負責,但通過精益化的管理會有更多協同。

上汽研發總院成立於2022年,在定位上向榮威、名爵、智己和飛凡提供整車開發服務,並擁有獨立的財務和人事體系。不過,與榮威和名爵由研發總院完全主導不同,智己和飛凡在整車開發的基礎上,一些技術研發可自主完成。此前,上汽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常務副院長蘆勇曾介紹,要形成產品優勢、價格優勢,單靠零部件替代遠遠不夠,集團確定了構建“大單品”的開發模式,就是通過平臺化、規格化,把單品規模做大,把成本降低。“今年將進一步推動源頭降本,激發組織效能等多項行動方案,不斷提升研發質量、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

隨着合資業務紅利走弱,上汽集團近年來積極佈局自主品牌和新能源領域,自主品牌、出海、新能源逐漸成爲“新三駕馬車”。不過,“新三駕馬車”似乎動力不足。數據顯示,7月上汽集團整車銷量爲251484輛,同比下降37.16%。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爲71106輛,同比下降21.85%;公司出口及海外基地銷量爲81766輛,同比下降15.77%。

銷量表現不理想之下,上汽集團發佈的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一季度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1430.7億元,同比下降1.9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7.1億元,同比下降2.48%。這一數據進一步凸顯了上汽集團當前的困境和挑戰。

“降本是提升毛利率最直接的舉措,更是企業經營健康的保障。”前述上汽內部人士認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和迅猛變化,倒逼着車企在研發流程上做出更細緻、更高效的運作,而內部運營效率的創新模式,包括從產品研發這個源頭環節降低結構成本、縮短研發週期,是企業能否在紅海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關鍵。“市場的嚴峻競爭以及新能源汽車轉型的壓力都使得集團必須採取果斷的措施來應對當前的困境。”

值得留意的是,2023年,上汽集團發佈“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通過“自我加壓、自我革命、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推進創新轉型”。按照其三年行動計劃,2025年達到新能源車年銷量350萬輛,較2022年增長2.5倍,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