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新CEO一上任,就要先解決兩大難題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仲麟】

7月31日,波音終於宣佈了新CEO的人選,即前柯林斯CEO凱利·奧特伯格(Robert K. "Kelly" Ortberg)。

波音現任CEO卡爾霍恩於今年3月宣佈將在年內離任,如今新人選終於確定,波音將迎來新的掌舵人。

對於卡爾霍恩來說,這一刻可謂百感交集。在2019年由於737MAX連續發生空難,波音時任CEO米倫伯格宣佈辭職,卡爾霍恩作爲救火隊員成爲波音CEO。而隨着阿拉斯加航空737MAX9“空中飛門”事件又一次引爆了737MAX危機,“救火隊員”卡爾霍恩也因此“引火燒身”,和前任一樣引咎辭職。

新CEO奧特伯格將於8月8日走馬上任——之所以是這個日期,是因爲在8月6日與7日美國國會將有一場關於今年1月波音“空中飛門”事件的聽證會。如果新CEO一上任就出席國會聽證會,在衆目睽睽之下遭受各路國會議員的質問,顯然是非常不利於他的公衆形象,也不利於以後開展工作。因此即將卸任的卡爾霍恩得站好最後一班崗,在國會把鍋全背上。

而所有人最想知道的是,即將就任的奧特伯格能否帶領波音走出如今的困境?

《今日美國》報道截圖

新CEO其人如何?

必須得說,奧特伯格成爲波音新CEO,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在卡爾霍恩宣佈將辭職後,奧特伯格一直不在CEO人選名單之中,而先前人選名單中最爲熱門的是勢必銳的現任CEO沙納漢。

對於瞭解波音的人來說,沙納漢並不陌生,因爲他大半職業生涯都在波音度過,並且從基層一步步爬上來最後成爲波音集團的副總裁。

如果我們看他的履歷會發現,他可以說是最適合當波音CEO的人:1986年就加入波音;參與過波音757項目;負責過波音777的研發;作爲救火隊員,半路負責波音787項目收拾爛攤子;擔任波音民機集團副總裁,並隨後成爲波音集團負責供應鏈的副總裁。

雖然他是導致波音陷入困境的勢必銳的現任CEO,但他是2023年10月纔剛上任,在他上任之際導致“飛門事件”的波音737MAX9機身早已交付給波音,並不需要對此負責任。而他勢必銳CEO的身份,對整合波音與勢必銳也是有極大裨益的。

如此光鮮漂亮的職業履歷,足以證明他是個對波音民機業務極爲熟悉且有着豐富經驗的高層管理,足夠勝任波音CEO一職。但沙納漢最後爲什麼仍敗給了奧特伯格呢?

因爲波音董事會要考慮的東西可多了。

從波音底層一路幹上來的CEO並不是沒有,在2015-2019期間擔任CEO的米倫伯格就是一個從畢業就在波音工作的“純血波音人”,履歷與沙納漢很相似,但就是在他任內爆發了737MAX危機讓波音陷入了困局。因此在波音董事會看來,此類人選看似合適,但已經有了一個糟糕的先例,多少得多掂量下。而且沙納漢在波音這個大醬缸內浸泡太久,裡裡外外早就全是波音的顏色,擔任CEO無法給外界產生一種“新人新氣象”的印象,讓人覺得“換湯不換藥”。

帕特里克·邁克爾·沙納漢資料圖

奧特伯格作爲科班出身的理工科人士,他在1987年就進入柯林斯工作,曾作爲項目經理負責過多個項目研發,一路向上最後在2013年成爲CEO,執掌柯林斯五年之久。就其履歷來看,可以說是有着豐富基層經驗的技術型高管,在業內也有着良好的聲譽。

柯林斯是航空業界的巨頭之一,其航電系統與整體解決方案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空客和波音的飛機均大量採用柯林斯的航電系統與各類子系統,就連C919的通訊與導航系統、綜合監視系統也是由柯林斯與國內合作方成立的合資公司所提供的。

柯林斯在波音的供應鏈中本來就是極爲重要的一環,而奧特伯格對於供應鏈的管理和整合並不陌生。而且柯林斯本來就負責各類飛機高精尖設備的生產,且其設備可靠性與質量在業界也是有口皆碑,這對急需改善生產質量的波音來說無疑是最需要的。

但對波音來說,他們缺的是專業技術人才麼?他們缺的不是懂技術、管生產的高管,何況CEO這個層級的掌門人也不會去管具體的事務。波音需要的是:1.給外界以波音“新人新氣象”的印象;2.讓奧特伯格改變波音的企業文化扭轉公衆面前的形象。奧特伯格的職業經歷毫無波音色彩,本身又有着優秀的業績與過硬的專業背景,在業內有着極佳的口碑。因此從扭轉波音形象、重塑企業文化的角度來說他是個很合適的人選。

在奧特伯格得到波音CEO的任命之後,他已經開始了就任的準備。作爲新一任救火隊員的他,自然也少不了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他首先做的就是宣佈他將選擇西雅圖作爲常駐地。

熟悉波音歷史的人都知道,2001年波音將總部從西雅圖搬遷到芝加哥是一個標誌性事件,這代表着當時波音管理層將重心從研發與生產轉移到了金融和利潤上,踩下了波音下坡路的油門。而如今雖然沒有宣佈將總部遷回西雅圖——畢竟遷移總部是個大事——但新任CEO選擇常駐西雅圖,無疑擺出了一個將波音集團重心重新放在研發和生產上、對波音過去20年的企業文化和經營方針進行“撥亂反正”的姿態。而這也正是投資者和用戶所希望看到的改變。

奧特伯格的“上任三把火”能否有效地讓波音走出困境,還需要很長時間來觀察。但眼下襬在他面前的,就有兩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波音的財務狀況與收購勢必銳公司。

愈發糟糕的財務狀況

就在8月1日,波音準點發布了其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而財報所呈現的情況讓人不由大跌眼鏡。

在2024年第一季度,由於“飛門事件”,波音客機交付量第一季度僅有83架,使得波音商業飛機的營收大幅下降的同時一季度淨虧損3.55億美元。

而到了第二季度,局面非但沒有好轉,還更加惡化。波音客機的二季度交付量也僅有92架,遠低於老對手空客上半年共交付323架的成績;而且第二季度波音的虧損進一步擴大,達到了驚人的14.39億美元。

波音民機部門是波音虧損的主要原因

如果看詳細的財務數據,會發現波音四大業務模塊(民機、防務、全球服務、資本)中民用飛機營收同比下跌最爲嚴重,其中的原因也是衆所周知——因爲737MAX。正是波音遲遲無法解決生產質量問題,加上重要供應商勢必銳目前處於整頓之中影響到了機身交付,使得波音的飛機交付量大幅下降,營收大幅下跌造成7.15億美元的虧損。

但造成波音嚴重虧損的,並不是民機部門,而是防務部門。雖然防務部門的營收只是小幅下跌,但錄入的虧損也高達9.13億美元,而其原因也是頗有“美國特色”:波音的政府合同都是採用固定價格合同,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由於項目進展不順、生產質量問題、供應鏈中斷等問題,使得這些項目不斷產生鉅額虧損。

就以新空軍一號(VC-25B總統專機)爲例,兩架總統專機先前已經由於成本上升錄入了4.8億美元的損失,而第二季度又因爲飛機的佈線以及結構設計變更,額外產生成本,由此又導致了2.5億美元的損失。而這還不是結束,未來還會有更多損失的可能。

VC-25B總統專機只是波音政府合同的一個代表,在KC46加油機、MQ-25黃貂魚無人加油機、T-7紅鷹教練機上都存在同類問題並由此導致大量虧損。更不用提故障層出不窮、現在還在天上不知何時才能返回地球的starliner太空飛船項目了。

至於波音的現金流,就更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了。

在第一季度財報發佈時,波音首席財務官警告說波音將在年內耗盡現金流。一季度末剩餘現金及等價物僅有69.14億美元,但是二季度的期末現金及等價物變成100.8億美元。嗯?不是說現金流即將耗盡麼?虧損成這樣,怎麼現金流還增加了?仔細一看財報就會發現,在第二季度波音新增債務100億,基本和期末現金及等價物餘額相同。

哦,破案了!原來是又借到了一百億美元啊。

必須得說,能借到錢也是一種本事,叫做“融資能力”

這時候就不得不感慨波音這個“美利堅北方工業長子”那極強的融資能力了,這100億美元說借就借到。只不過在如今美國高利率貨幣政策之下,這借款成本可是不得了啊……波音債務也從523億美元飆升到579億美元了。不知道奧特伯格看到這財務狀況時,會不會兩手一攤背過氣去?

流血的收購

民機部門一直是波音的現金奶牛,也是主要利潤來源。但由於兩次737MAX的打擊使得民機部門嚴重受創,反而造成鉅額虧損。而對奧特伯格來說,要解決波音錯綜複雜的困局,必須先從民機問題入手;要解決民機的問題,首先得恢復交付;而恢復交付,需要改善質量;改善質量,需要重整供應鏈;而重整供應鏈,需要收購勢必銳。因此一圈下來,還是落到了收購勢必銳這事上。

勢必銳和波音的關係可以說是“源遠流長”。

作爲勢必銳工廠的前身,波音威奇塔工廠的歷史與波音這個名字的歷史幾乎一樣長。在波音出售之前,威奇塔工廠幾乎給波音所有機型生產部件或者機身,員工數高達12600人,廠區規模與波音充滿傳奇色彩的艾弗萊特工廠接近。威奇塔工廠的機身生產是一種人力密集型的“傳統制造業”,雖然對波音供應鏈很重要,但是讓波音財報的淨資產回報率變低了。也因此2005年波音CEO斯通西弗(也是麥道的末代CEO)選擇將威奇塔工廠以12億美元的價格(包含3億債務)打包出售,成爲了如今的勢必銳。

而在今年7月1日,爲了解決生產質量問題,波音宣佈了收購勢必銳的方案,總金額爲83億美元(包含36億美元的債務)。由於收購需要47億美元的現金,而波音如今現金流瀕臨枯竭自然是掏不出這麼大一筆錢的,因此收購方式是“以股易股”,即勢必銳的股價鎖定爲37美元一股(當時美股市場股價爲32美元)溢價收購,用交易完成時波音的股票價格進行股票交換——對於常年沉迷於使用現金進行股票回購的波音來說,收購的現金那是沒有的,但是交換用的股票那絕對是足夠的。

19年前12億美元出售,現在用83億美元買回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可真是奇妙啊。

但由於勢必銳的客戶不僅僅只有波音一家,還有空客,因此必須將勢必銳的空客部分剝離出來,不然就要鬧出“波音給空客生產機身”這種笑話了。因此勢必銳爲了能夠成功出售給波音,與空客形成了一個複雜的三方協議。

在協議中,勢必銳將涉及到空客業務的四座工廠出售給空客由空客運營,售價爲1美元——你沒看錯,四座工廠售價1美元。當然空客不僅僅是花1美元得到四座工廠,它還會得到勢必銳“倒貼”的5.59億美元的補償,作爲接手這四座工廠的代價。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倒掛,原因是這四座工廠是虧本運營,勢必銳算是花錢甩包袱了,而這筆錢最終會變成收購成本的一部分,由波音進行買單。你看,哈耶克的大手是不是很神奇啊?

也因此,波音收購勢必銳被視爲一場流血的收購。勢必銳的股東和空客賺得盆滿鉢滿,而波音耗費巨資得到了一個虧損嚴重而又士氣低下、問題一堆的工廠,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以及資金來解決問題並重整供應鏈。但對波音來說,現在最缺乏的就是時間與資金了。

縱使奧特伯格天縱奇才、波音董事會全力支持、波音上下齊心協力想要打個翻身仗,但客觀困難擺在這,也不是那麼容易解決問題讓波音重回正軌的。波音的問題不是一場收購就能解決的,也不是換個CEO就能破局的。波音所面臨的問題正是美國製造業衰退的一個縮影,從社會面影響到了企業的生產線,而這不是波音一家所能解決的。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