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動炮發射!星際移民敘事之大和方舟篇

愛玩網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DLS_MWZZ,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日式星際移民敘事的共性

自從“科學幻想”(S.F.)這一分類出現在文學、電影、遊戲等領域以來,有一個分支可謂萬古長青,那就是人類在伴隨科技發展之後奔向星辰大海,筆者姑且寬泛的稱其爲星際移民類作品。這類作品往往名利雙收,尊位泰斗,比如西方的星際迷航、星球大戰日本機動戰士高達、超時空要塞等等。我們先來細數一些經典名作,有了細緻的調查,纔有發言權。這些名作由於其人氣良好,大多已推廣到ACG三棲領域,早就難分彼此且越發複雜,所以主要敘述作品世界觀或主要角色相關的內容

1、《機動戰士高達》

作爲日本人自己的星球大戰,高達的地位毋庸置疑。高達中的宇宙移民還主要在太陽系之內,圍繞着地球與宇宙殖民地的衝突展開,不過最初承載着觀衆進入高達世界的,是主角團體家一般的戰艦——白色方舟。在初代一年戰爭中,聯邦軍被揍得焦頭爛額之際,白色方舟及其所屬的V計劃成了聯邦最大最後的希望,藉助V計劃的強大產物高達及其附送神棍駕駛員阿姆羅的力量,終於一路衝殺扭轉戰局。雖然在後來的續作中有各種不同的變動與創新,但大多數情況下,比如Z、ZZ、V、X、Seed、OO等等還是一船人四處打架拯(huo)救(hai)世界的故事

2、《超時空要塞》

作爲科幻動畫的老經典,初代的《超時空要塞》更多的情節表現在地球自衛反擊戰,藉助唯一一艘有着外星人科技的宇宙飛船,滿載着人類文化的力量,以弱勝強成功抵禦並降服了強大的外星人,並從此走入太空紀元,開始了太空移民的篇章。在之後的續作裡,雖然艦船的戲份基本已經退居二線,以歌唱和眩目狗鬥爲主,但作爲移民軍隊的重要載具,每個移民團必備的承載着人類希望的Macross仍然光輝不減。

3、《機動戰艦》

機動戰艦現在在中國似乎不那麼有名,但其實是90年代也不可多得的佳作。它的戰鬥力體現在塑造出了一位,能把盤踞日本動畫人氣女主第一名多年的綾波麗踢下去的角色——星野琉璃。《機動戰艦》的起始劇情主要描繪了剛剛進宇宙移民時代的地球人突然遭遇到神秘外星勢力“木星蜥蜴”的進攻並一敗塗地,眼看軍方毫無抵抗之力,民企投資研發了一艘有着敵方科技的戰艦Nadesico(大和撫子之意),並且首戰告捷達成了人類第一次的勝利,從此展開一路殺向宇宙奪回失地,最後結束了戰爭,並重新恢復了太陽系的宇宙移民統治。

4、《最終幻想》系列

作爲日系RPG的代表,FF系列每一作都有着精彩的情節,雖然初代仍舊是較爲傳統的中世紀騎士道英雄故事,但續作2代開始就加入了很多科幻元素,開始描繪越發豐富的異世界設計。這其實也是一種星際移民,不同的異世界和不同星球給玩家的具體體驗還是如出一轍,FF4、FF7直接就是星際移民相關的故事。而FF系列創造的代表元素之一,就是飛空艇,可以自由翱翔世界的方便工具,主角們團結一家的象徵,其泰斗地位讓人紛紛效仿,以至於90年代往後開始同一化發展階段時,做RPG沒個飛船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FF15飛空艇和跑車一體化,希德也變成了美女汽修師

除上述以外還有許多優秀的科幻移民作品,比如《星艦駕駛員》、《飛越巔峰》、《天元突破》、《希德尼亞的騎士》等等,篇幅有限不便一一例舉,它們雖然各有特色,卻也少不了一些共性,也就是那艘船,那個承載了希望的最後的方舟,還有方舟要面對的強到逆天的敵人

那麼,爲什麼這些經典的名利雙收的作品裡,總會有這些元素呢?其實這些元素安排下來大體可以總結成這樣一個套路:“因爲外星人or異種or其他強大外力的壓迫,全體或一部分人類(一般他們只說日語)毫無還手之力被各種吊打,命運岌岌可危,於是在極端情況下搞出來了一艘特別特別強大的戰艦,承載着最後的希望出發,並一路逆天。”

《宇宙戰艦大和號》系列是日式星際移民的絕對經典,大和號由此成爲影響甚深的符號

揮之不去的大和之影

其實這個強大的戰艦,現在就躺在東經128度04分,北緯30度43分的海里,它的名字叫“大和”。1945年春,常見套路的前半段就在日本真實的上演着——日本不敵強大的美國戰敗已經是既定事實,但軍國主義政府死死抱着“武士道精神”不願投降,一定要派出當時的“超級戰艦”,也是日本全國之力的驕傲——以日本大和民族之名稱呼的大和號,進行“決戰”。可惜現實畢竟是殘酷的,再怎麼浪漫,大和也不可能頂得住工業大帝美國的飽和火力,含恨沉沒。

《男人們的大和》

這一段歷史近期比較客觀反映的片子是《男人們的大和》,建議有一定政治常識的朋友去看一看,也算換個視角,不過看之前一定要明確,這船本身確實是日本軍國主義精神的具象化,所以哪怕看片子裡拍那麼慘也不要同情。對日本而言,這戰艦的意義可不止是一艘戰艦,這是用民族名稱命名、傾盡全國之力打造的信仰實物。大和沉沒造成的心理打擊,我們中國人恐怕實在是難以感同身受,但從日本這麼多年來依舊樂於在虛構作品裡做夢,也是不難窺知其一二了。畢竟,與現實相反,乃是文藝創作的基本原則之一。

總之,我們後來一次又一次看到這種情節,看到各種“一艘超級戰艦對無數強敵的反殺成功”。不管制作方承認與否,都是這件歷史的餘音了,所以它們或多或少都是大和號的影子,甚至不止是宇宙移民的題材,其他科幻類只要有機會放一艘大船就脫不開這個影子,《天堂之星》、《蒼藍碧鐵的瑟音》、《青之六號》、《不可思議之海的蘭莉婭》等等都可以看到。

大和艦娘發動炮擊

爲何這些大和之影有如此的力量?簡單來講,就是符合了受衆最迫切的需求,那就是在與現實相反的虛擬的故事裡做着“大和沒有沉”+“二戰沒有輸”的美夢。大和號是盡起全國之力打造的最強戰艦,結局之慘難免令人不甘,而敗戰導致的一連串後續問題,也一直繚繞在實際上就是美國殖民地的日本人民生活中,如此多重的牢籠之下,總需要一些精神慰籍。因此大和號的影子總會出現在不同年代的作品中,並必受追捧,名利雙收。

而在名利的背後,大和戰艦的反覆講述,是爲了打造一種二戰後日本人對家國情懷的自然表達,現在已經是一類典型的日式中二浪漫,但其目的在於通過套上馬甲虛構情懷,潛移默化的引導年輕人,以逐漸歪曲侵略史,並僞裝成受害者形象。比如無論在上述哪個作品裡,“(說日語的)人類”都是一副天然無辜的狀態下被強大的外來勢力碾壓,主角陣營先前做過什麼事,恐怕沒人細說,或者看似做錯了什麼事導致悽慘現狀,卻必然有個重要分量的質疑,類似於“我們做錯了一丁點事情就要被這麼殘忍對待嗎?”的脫罪向觀點,稱其爲“對黑歷史的花式洗地”倒也不爲過,所以他們的星際移民故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圍繞着大和及其民族情懷展開的。

木村拓哉出演的《宇宙戰艦大和號》真人版

作爲希望方舟的大和

此外,這種方舟情懷還有一個十分突出的優勢,它很有利於通過當時美國對日本以閹割爲目的的文化控制。在日本戰敗後,美國深知日本的國性,因此明着暗着用了許多手段,希望能拴好它以從根上永遠成爲自己的“殖民地”,由此在文化上的閹割是非常強烈的,例如1945年戰後以“廢除殘酷恐怖的軍演”爲幌子,連劍道都不許練,甚至將一般民間人持有的護具焚燬,這等同於不讓中國人練太極一樣,霸道至極。於是在這種高壓文化環境下,爲了能打造日本人自己的情懷,就要不擇手段找出路,出路之一就是把美國主體宗教的聖經故事——諾亞方舟的故事拿來一用了,將兩個不同源頭文化的大船合在了一起,表面看起來更像諾亞方舟(比如《超時空要塞》初代就是如此),在這樣的方舟情節渲染下,不僅讓大和的影子看起來更光輝一些,也可以讓美國爸爸開心地鬆開鏈子一點,暗度陳倉。

但這遠不止是符合需求,就像現在市場營銷講究培養客戶羣一樣,反覆出現這類作品,又反覆受寵的輪迴過程,正是一次次民族價值觀的鍛造循環,是培育主體民族文化環境的有效手段,是文化軟實力主要輸出的途徑。現有的世界格局之下,大體的國家組成仍舊是有着厚重歷史積累結果和民族概念影響的,因此民族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形成、統一、穩定非常重要的軟實力,而妥善利用這一軟實力,是國家制定發展戰略的重要參考項,也是反應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特點的鏡子。舉例來說,中國的價值觀較認同三國的劉備,以君仁德爲先,這也是因爲中國地大物博,有足夠的資本講上層建築;而日本則普遍認同曹操,以主霸道爲重,因爲歷史上日本人民餓肚子的時期太多了,沒閒心提太多道德建設。

極力刻畫一種悲壯感

那麼大和號的身影,以及爲了讓它大放異彩而設置的移民外星故事,又體現怎樣的民族核心價值觀,怎樣的國家戰略呢?

日式星際移民與大和國族敘事

雖然把前因後果科學的細講起來會很複雜,但簡單粗暴地解釋下來,宇宙移民類型就是歷史上血腥殖民的粉飾,是資本主義兇猛擴張的刻意甚至惡意美化,把原本駭人聽聞的歷史套上了美麗的皮囊重現人間,讓人忘卻吃過的虧,淡忘前人的教誨,甚至轉而積極追捧某些早該摒棄的東西,去重蹈覆轍。資本主義伴隨其發展必然引發自身金融危機,歷史上的主要解決手段就是將社會危機帶來的內部衝突外移,對外戰爭消耗產能,對外殖民掠奪資源填補危機漏洞,這也難怪日本人做的夢裡,大和號如果取勝,之後必然會開始各種形式的對外殖民,這是資本主義的本性使然:擴張、掠奪、戰爭。

基拉·大和,直接以大和爲名

不過,有意思的是,日系移民故事大多圍繞着地球太陽系展開,對地球認同感較深,也許是古時文化受了中國對家鄉“天下”認同的影響之體現。與之相對,哪怕下過七洋,實行社會主義的中國對此類題材也往往興趣一般,民族性格更認同大本土的“天下”,國家發展策略也是自力更生,和平共處,這是社會制度帶來的本質區別,這些區別也會深刻的影響到文化作品及其受衆,比如國內大熱的《環太平洋》,人力勝天、死守家鄉,這都是社會主義,都是中國文化推崇熱愛的內容。因此也可以逆向思維,難怪海外容易盛行“中國威脅論”了,一羣資本主義強盜做壞事做慣了,看誰都不像好人,無法相信你舉起鋤頭是要耕地而不是殺人,反倒是中國開放初期經驗不足,看誰都像好人結果吃了不少虧,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Aldnoah Zero》講述的就是從火星殖民者手中保衛地球的故事

這一點在熱衷反思的日本作品裡有很明顯的變化趨勢——早年的《宇宙戰艦大和號》是直接消滅敵人,後來的《Macross》則認可天頂星人是同源,到了《機動戰艦》的木星蜥蜴乾脆打到劇情半截得知其實就是人類同族,反戰情緒達到了巔峰,這也是造成了日系不同星際移民作品表達內容有差異的要點之一。但是,無論表面上看起來怎樣華麗光鮮、追求和平的科幻移民,實際上還只是在套個皮在做夢,做重複不同歷史可能性的夢——大和號沒有沉,資本主義最先進,日本(或者說大和民族)還有很廣闊的未來。

日系星際移民還只是淺顯地套個皮做做夢,畢竟日本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殖民歷史所以寫不出乾貨來,本質是爲了重新包裝和美化大和失守所對接的那段歷史。這份對大和之魂的反覆強調,揭示的正是在世界一體化背景中,日本對自己國族身份的極端矛盾的心理。它骨子裡還存在着擴張殖民的渴望,但重新恢復大和的身份有着更高的優先度和必要性,而大和號鬼魅般反覆出現最終指向的也正是這樣一份被包裝成正當防衛、人畜無害的野望

結語

如果將民族核心價值觀再掀開一層,我們就會看到“後冷戰思維”了。後冷戰思維概念較爲寬泛,是美蘇結束爭霸,形成單極世界後開始繁衍出來的衆多社會現象的彙總昇華。它主要的體現是當蘇聯大廈倒塌,美國屹立到了人類社會之巔以後,無論是美國自己,還是意識到無論如何也顛覆不了美國的其他國家,都認爲資本主義帶來了“歷史的終結”,可是非西方陣營卻仍舊昭昭然,哪怕爲數不多。因此之故產生了各式各樣帶有明顯假想敵色彩的敘事,明着暗着製造着衝突與不穩。

光是精英派少數派去兜售“歷史終結論”顯然是不夠的,大衆也需要去了解這個“終極形態”,這樣才能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地整合,保障資本主義順利又正當地終結非資本主義制度。而吸引大衆探討和分析需要一個合適的媒介。於是,科幻類題材非常合適這一媒介的位置,再加上貼近資本主義發家史的殖民移民內容,必然也很符合其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一拍即合自然讓星際移民題材前赴後繼,導致現階段基本所有的科幻移民題材裡呈現的全是先進資本主義社會,混合了舊有價值觀和新鮮未來外皮的星際移民自然成了很好的文化表達載體。藉助星際移民敘事中典型的拓荒與守衛要素,成功製造出敵人——哪怕它是什麼外星異形——便是此類敘事背後真正的後冷戰思維。

老牌帝國主義俱樂部的歐美系作品正是如此潛移默化灌注思維的好手,這些將在下一篇中詳述,敬請期待。

下篇——

太空歌劇的冷戰旋律:星際移民敘事之歐美征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