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 應從同理心出發

讓座是發自同理心的表現,日前捷運又發生幾起讓座與否而衍生的糾紛,令人感慨。

我們來看他國怎麼做:德國與新加坡的捷運也有博愛座,但是他們沒有正義魔人,而是由乘客衡量自身的身體狀況與公德心,決定是否讓座,他們的老人一般也不會主動要求讓座,畢竟公德心發自個人的良心,無法勉強,只能從家庭與學校做好教育。

德國捷運車廂的博愛座平常沒有人會去坐,是理所當然保留給需要的人,所以可以看到車廂內站着的人真的不少,不過若是尖峰時刻,大家也不會拘泥於形式,想坐就坐。在德國捷運上,坐在博愛座的人不會被要求離座,因爲這基本上違反歐洲尊重他人的自由與人權的風俗,因要求別人讓座,常會造成他人的困擾,是件很失禮的事。

新加坡老人也不會理所當然地覺得年輕人應該「敬老尊賢」,新加坡人往往是活到老、做到老,老人家一般都有工作能力,既然勞動都沒問題了,那麼搭捷運站個幾站,也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讓座如同盧梭所說「德行就是靈魂的力量」,而德行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是文明人應該具有的美德,如同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想到自己年老時或家中老人也遇到此情況時怎麼辦?

筆者認爲,北捷博愛座的設置有其必要,至於是否讓座,不應訴諸道德勒索,應該要從教育做起,培養民衆的公德心與同理心,畢竟,隱性需求是看不見的,我們憑什麼以肉眼去判定誰纔有資格坐博愛座呢?

林志彥/日語領隊導遊(臺北市)

筆者因工作關係搭乘日本各地捷運,皆有與臺灣博愛座英文同爲Priority Seat的「優先(座)席」。圖示也是老弱婦孺等,不過日本告示牌多了一種類似心臟病圖示,文字註解爲「內部障害のある方」或「內部障害や病気などの方」。

單從漢字看來,上段所提的肚子痛應符合資格。甚至有的告示牌還會寫類似字句:在「優先(座)席」附近時,請把手機關機。我在日本還曾目睹每次到站時,「優先(座)席」的乘客會自動起身,待關門後,確認周遭無人比其優先就坐,才繼續坐下。

幾年前,北海道札幌市營地下鐵則以「專用席」(This is special seat for.) 字眼取代「優先(座)席」。日本某大學曾針對札幌市及關東地鐵乘客進行問卷調查,結果九十六%的札幌市受訪者表示不會去坐「專用席」,五十八%的關東地區受訪者表示不會去坐「優先席」,再進一步交叉詰問關東地區受訪者會不會去坐「專用席」的話,回答會的比率只有九%。可見名稱的變化,或許真的會對座位的使用造成影響。

大衆交通工具以及詞彙Priority Seat源於西方,華人世界疑延伸孫中山「博愛」精神翻譯成「博愛座」;日本忠於原味翻譯成「優先席」,又獨創「專用席」,或可供我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