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的由來! 爲紀念1位已故前總統

▲文史工作者張哲生分享,原來博愛座的設置,起初是臺北市公車業者爲追思已故前總統蔣中正逝世週年,因而共同協議開始的措施。(示意圖/CTWANT提供,下同)

圖、文/CTWANT

近日,捷運「博愛座」爭議層出不窮,11日先有2名長者逼迫一名女乘客讓座,演變成肢體衝突,女乘客最後崩潰撞柱,血流滿面;18日又有老翁大聲喝斥坐在博愛座上的年輕男子,甚至還出手攻擊對方。雖然博愛座如今似乎淪爲糾紛的源頭,然而在過去,博愛座的設立可是仁慈博愛的良善之舉。被稱爲「懷舊達人」的文史工作者張哲生2019年就曾分享一段故事,原來博愛座的設置,起初是臺北市公車業者爲追思已故前總統蔣中正逝世週年,因而共同協議開始的措施。

2019年,張哲生就曾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你知道臺北市公車上「博愛座」的由來嗎?」他在文中分享,1976年4月2日的《聯合報〉第6版曾有以「發揮 蔣公仁慈精神,公車上普設博愛座」爲題的這麼一則報導:

「【臺北訊】臺北市各公民營公車業昨天表示,爲紀念總統蔣公逝世週年,將於北市各線公車上普設『博愛座』,以表示對蔣公追思之忱。參加這項運動的公車單位有臺北市公車處、欣欣、大南、大有、光華、指南、臺北、三重及中興等客運公司,共計公車二千六百九十九輛,每車設『博愛座』兩個,全部座套均由中國信託投資公司捐贈,採用藍底黃字皮製座套,希望市民乘車時能主動讓座老弱婦孺,以發揮蔣公仁慈博愛的精神。」

▲1976年4月2日的《聯合報〉第6版曾以「發揮 蔣公仁慈精神,公車上普設博愛座」爲題,宣佈臺北市2699輛公車,每車設立博愛座2個。

張哲生還表示,他覺得每一個座位都可以是博愛座,自發地讓位給「比自己更需要坐下的人」,纔是博愛的精神。

「博愛座」的觀念,起源於北歐國家施行「無障礙環境」的一環,旨在體貼身障人士的不便,希望他們能和一般人一樣正常搭乘大衆運輸交通工具。隨着時代演進,博愛座也開始提倡禮讓孕婦、傷者、病患、年長者、孩童等人優先使用。通常,博愛座的設計會與其他座位有所區別,藉此呼籲民衆讓座給有需求的乘客。

因爲博愛座是體現社會溫暖的表現,讓不讓座沒有硬性規定,不方便或不慎忘記讓座的乘客並不會因此受到處罰,然而部分人士卻矯枉過正,認爲「只有長輩能坐」,或者「年輕人看到長輩就一定要讓座」,並以此爲依據,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想解決博愛座的爭議,問題並不在博愛座本身,而在這些刻意誤用「博愛座」觀念的人。

延伸閱讀▸ 養老院當志工「戀上80歲翁」喊嫁!23歲女爲愛斷親情▸ 臺人帶蝦趴「1小物」被日本人狂問哪買 網贊:最偉大發明▸ 館長開轟「就是個王X蛋」 孫安佐反問10字喊話:I respect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