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亂喂!兒喂垂死婦吃三明治...醫驚「腸子→肺全塞住」
▲臨終病牀的病人,身體機能幾乎停止運作,進食反而會增加負擔。(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ixabay)
我的病人來自世界各地。幾乎在每一個人的家鄉,食物總是代表愛與關心。真的,我想不出哪一個地方的文化不是如此。在面臨死亡和痛苦之際,很多家庭更把食物當做是支持的主要方式,希望藉由食物撫慰家人的身心。但其實,食物可能有害無益。對垂死的病人,食物也是一大折磨。
由於身體系統幾近停止運作,不堪負荷,在瀕臨死亡的過程中,食物是多餘的負擔,只會使病人更難受。因此,人在快死亡的時候,幾乎完全不想吃任何東西。然而,家人依然要他們進食;如果遭到拒絕,就會有受傷的感覺,不知如何是好。病人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這段時間非常寶貴,切莫爲了吃東西造成不必要的隔閡。
我們有個病人是七十歲、說廣東話的老太太,她的卵巢癌很兇猛。先前雖然對化療寄予厚望,可惜沒有效果。最近一次她來看門診的時候,由於病情嚴重,醫師決定讓她住進加護病房。醫師還決定不讓她再接受化療,家屬因此驚惶失措。 最近,她體內的惡性腫瘤悄悄展開攻擊。這不只是最後一役,甚至開了好幾個戰場:肺積水嚴重擠壓肺部,就像穿上緊身胸衣,每一次呼吸都很費力;癌細胞不斷擴散增生,把她的腸子團團圍住,她的腹部因此腫脹得厲害,呼吸也就更加困難。
▲老太太體內的惡性腫瘤悄悄展開攻擊,腸子阻塞、無法呼吸。(圖/CFP)
我第一次見到這位病人時,她兒子在她身邊,像喂寶寶一樣喂她吃東西。他左手掌心墊着一張溼漉漉的玻璃紙,上面放了一個從醫院自助餐廳買來的鮪魚三明治。他右手拿着一支奶油刀,把三明治切成小塊。我走進病房時,他頗自豪的指着剩下的三明治,用破英語跟我說,他會繼續努力,讓他母親吃完這個三明治。
他說,他也是醫療團隊的一員,他的任務就是用愛和卡路里讓母親的身體好起來。他母親躺在那裡,幾乎無法呼吸,腸子阻塞到快爆掉。她眉頭深鎖,臉部線條似乎已宣告她徹底挫敗。
家屬經常會喂病人吃東西,而且不只是要讓病人填肚子。家屬解釋說:「這是春捲,他特別愛吃這種加了烤肉的。」或是「這是辣醬雞肉捲餅,這次不會太辣。」打從我們剛出生吸吮母乳,食物不只是一種物質,也會牽動我們的精神與情感。
不管是哪種文化、哪個族羣,譬如中國人、伊索比亞人、猶太人、越南人等,食物都是愛的象徵。這些食物都是家屬精心準備的,希望把家鄉味帶進一個無菌、令人恐懼的地方。食物代表希望、愛與安慰。不只對病人是如此,對家屬也是。 但是對所有的生物,在某一個時間點之下,食物不再美味可口,反倒變得教人討厭,甚至會造成傷害。
腸子阻塞了,就塞不下鮪魚三明治。即使是能療愈所有疾病的雞湯,也會增加胃部的壓力,導致噁心、嘔吐、胃痛,甚至可能阻礙呼吸。 老太太的兒子看來是逼不得已,纔會喂老母親吃鮪魚三明治。醫院餐廳販賣的鮪魚三明治,絕不是中國老太太的首選食物。但他的母親突然從腫瘤科門診被轉到加護病房,他實在措手不及。
▲病人臨終前難以將食物吞進嘴裡,哪怕是切成小塊的鮪魚三明治。(圖/pixabay)
我可以想像,他必然沒有時間幫母親準備她愛吃的東西。 這個憂心如焚的兒子把切成小塊的三明治,一塊又一塊的塞進母親的嘴裡。老太太看起來已完全虛脫無力,她的身體已無法再消化食物,飢餓對她而言已經是過去的事。但她兒子依然拚命喂她。他愛她,這是他唯一能做的。 我很擔心,於是客客氣氣的把他手中的三明治拿走。
我向他解釋餵食的風險,他用力點頭,但我終究無法攀登這座巴別塔。我做了個手勢,讓他知道「我很快就會回來」,然後衝出去找口譯員。 沒想到,他無法停下來,依然繼續喂他母親。我還沒找到口譯員,就聽到廣播傳來熟悉的呼叫聲:「藍色警報,五樓病房。」老太太本來就因肺部受到壓迫,呼吸困難,這時又把食物吸入到肺部。
在人垂死之際,食物常常就像毒素。 我們在喂垂死親人吃東西,似乎也在喂自己,讓自己有力量去對抗害怕失去的感覺。經常,在肉身毀壞消逝的時候,我們會把愛與支持轉移到另一種媒介。那鮪魚三明治代表這個兒子對母親的愛和孝順。除了喂母親吃東西,他不知道該怎麼做。
他如此努力,只是縮短了母親的生命,無意間爲母親帶來痛苦和折磨。不管是一碗燕麥粥、一碗麪湯或是從餐廳買來的鮪魚三明治,到了某一個時間點,食物不再是愛,反而變得危險。 灌食是治療?是關愛?還是傷害?
本文摘自《臨終習題:追尋更好的善終之道》/ 潔西卡.齊特(美國臨終醫療專家)/天下文化
★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