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帶頭內捲…中國電動車價格殺到見骨 500家企業多少投降說再見?

中國電動車在削價競爭下,車企出現倒閉潮。圖爲已宣佈破產的拜騰汽車旗下曾掀起討論熱潮車款M-Byt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文/沈朋達;圖片/Getty Images】

即便面臨歐美高關稅,依舊不減中國電動車的出海決心,因爲過去半年中國業界殺到見骨的價格戰,讓國內市場陷入前所未有的內卷。除了消化過剩產能,中國電動車爲何在降價求售?

中國電動車在全球攻城掠地,已經引起各國政府的側目。歐盟拉高進口關稅,而最新出手的臺灣,經濟部訂出國產化比例的新規,明白地就是針對中華車引進的MG4。

但觀察近期中國電動車的最新進展,要抵擋這個紅色軍團,恐怕愈來愈難,因爲中國市場「太卷」了。

內卷是內部過度競爭的中國用詞。7月,中國電動車行業迎來了一個里程碑——電動車月銷量首度超越油車。

中國車業研究機構乘聯會統計,當月中國電動車的零售滲透率首度達51.1%。這表示新車中,超過一半是電動車。今年前七個月,中國共賣出593.4萬輛電動車,較去年同期成長逾三成。

不過,在看似大好的市況背後,是行業集體降價求售,大打價格戰,已有車企加速被淘汰。

繼威馬、拜騰後,主打豪華車款的高合也在近期瀕臨破產。《華爾街日報》曾計算,2018年中國的電動車企業多達487家,但「現在能出得了車的只剩十幾家,活得好的又只有少數幾家,」臺商李總(化名)對《天下》說,服務多家中國電動車廠的他,就曾遇上兩家客戶資金困難。

中國電動車降價求售的三大原因

這場割喉戰要追溯到年初。比亞迪率先開第一槍,蔚來、小鵬和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和全球龍頭特斯拉都紛紛跟上。

乘聯會統計,今年3月中國電動車的購買均價爲17.23萬人民幣,較去年下降9.8%。這也是一度銷售成長趨緩的電動車,在大陸重啓高成長的主因。

至於爲何打起價格戰?許多分析認爲是爲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但這個答案只對一半。

2023年只有比亞迪、理想等少數車廠成達銷售目標;而蔚來、小鵬都只達標約七成。銷售狀況最好的比亞迪帶頭降價,意味着車企還着眼於兩個目標:

第一,是搶攻市場佔有率。

首先是燃油車市場。長年在中國車業工作的福特中國前副總裁劉曰海指出,在中國的電動車市場,25萬元以上的領導品牌是特斯拉,20萬元以下的則是比亞迪;而它們各自對標的,就是賓士、BMW等豪華品牌,和豐田、福特等國際合資品牌。

消費者對電動車接受度日增,加上中國政府「舊換新」的補貼政策,電動車降價激發出「油轉電」的需求。

其次則是平價市場。以往中國電動車滲透率最低的是15至20萬的價格區間。降價潮下,今年前七個月電動車的主要銷量便集中在這個價格區間,共售出155.4萬輛。

第二,則是搶救下滑的銷售成長。

即便中國電動車的總銷量持續上升,但成長率在2021年以157.5%登頂後,便逐年下降,2023年下滑到僅剩37.9%。許多長年虧損、等待轉虧爲盈的車企,需要降價刺激買氣。

只是,殺到見骨的「以價換量」,也引發業內的論戰。

中國電動車出現降價潮,激發消費者購買慾望。 (王建棟攝)

價格戰下,大車企才能笑到最後

6月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成爲車界大佬激辯價格戰的輿論場。

國企背景的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直言,價格戰若從「讓利」走到「讓本」,就會出問題,建議國家應該出手干涉;民營的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也擔心,內卷粗暴的價格戰,會導致偷工減料的無序競爭。

不過同爲民企的比亞迪卻有不同意見,董事長王傳福擁抱內卷,強調競爭才能產生繁榮。

「比亞迪掌握了電池、電傳到電控這一系列最重要的產業鏈,所以他有底氣,可以成爲市場的價格主導者,」臺商李總分析,完整產業鏈和大規模生產,讓比亞迪降低成本。

價格戰的確鞏固了比亞迪的主導地位。今年1至7月,比亞迪售出了170多萬輛電動車,佔整體市場的三分之一;對價格戰感到憂心的吉利汽車,則以懸殊的36萬輛銷量攻佔第二;特斯拉則以32萬輛位居第三。

但包括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都未走出虧損。小車企還能再打多久價格戰,是個未知數。

美國諮詢公司Alixpartners預估,中國現有137個電動車品牌,到了2030年只有19個有機會盈利。

價格戰就是一場加速的淘汰賽,笑到最後的終究是大車企。

全球車市也將打起價格戰?

國內市場的內卷,督促了中國車企的出海腳步。

截至7月,今年中國對外出口了70.8萬輛電動車,較去年同期成長11.4%。但面對美國和歐盟的高關稅,海外建廠繞過關稅壁壘,成爲中國車企的關鍵佈局。

在臺灣,經濟部8月實施新規,要求中國車款在臺生產銷售需達第一年15%、第二年25%、第三年35%的國產零件比率門檻。這項政策劍指近年由中華車引進、隸屬中國上汽的MG。

一位熟悉中華車的業界人士則指出,MG目前車款使用的國產零件比率僅約20%,再往上就需採用模具投資較大的國產零件,將增加成本。

即便如此,業界認爲這項新規仍難擋平價中國電動車的攻勢,比亞迪和吉利也蠢蠢欲動。

「業者會先評估哪些零組件適合在臺灣開發,再以此判斷要從中國進哪些車來,」另一位參與中國電動車供應鏈的臺商範董向《天下》分析。

即便許多中國電動車在海外的售價高於國內,但在包括臺灣等國際市場上仍有價格優勢。

中國電動車出海的步伐不會停下,「推動電動車和國際品牌抗衡,是他們一貫的政策,拓展海外市場是他們必然的目標,」範董說。

【延伸閱讀】

臺積最強後盾 南科「自己的廢物自己燒」,全臺科學園區唯一

臺積新金礦CoWoS:張忠謀力挺!用一片披薩解釋,爲何引衆怒也要做

新新並行情來得及上車?10/9股臨會前必看關鍵時點和四大劇本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06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