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15種「空汙」樹惹議 環部:減汙錙銖必較 續關注「生物源」

環境部近日公告臺灣肖楠等15種樹種,會釋放異戊二烯,容易衍生臭氧,影響空品,建議不要種植。圖爲奮起湖的肖楠母樹林。圖/嘉義林區管理處提供

環境部近日發函給相關政府單位,指部分樹種被證實會釋放異戊二烯(Isoprene),因容易衍生臭氧致影響空氣品質,其中有15種樹種,如烏心石、肖楠和楓香等本土樹種,建議避免選擇種植,引發爭議。環境部昨晚間也緊急聲明澄清,強調並無公告禁止種植,近日也將邀集農業部林保育署、林業試驗所及學界人士討論,今天再說明日前發佈的非公告,僅是研究計劃,但也提及減少污染源已進入錙銖必較階段,除要求傳統的固定污染源、移動污染源減量,對於生物源可能的影響也會進行關注。

環境部說,針對各界就相關樹種所提疑慮問題,環境部再次澄清並無公告禁止種植相關樹種。樹木可以攔截懸浮微粒等空氣污染物,的確有助於空氣品質提升。不過,根據國內外研究發現,有一些樹種可能排放異戊二烯,也是臭氧前驅物之一,對於樹種的選擇須從各種不同面向多方考量。

環境部表示,環境部透過成功大學研究團隊蒐集上百篇國內外的論文,提出研究成果,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空污減量已有相當成效,目前各項污染物質若要再加以減少,已進入錙銖必較階段。除了要求傳統的固定污染源及移動污染源減量之外,對於生物源可能的影響也會進行關注,以持續提升空氣品質。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根穆表示,日前發佈的不是一個公告,只是研究計劃,成大研究團隊結核各領域成員,計劃執行當中也持續諮詢跟研商,未來將廣邀更多相關單位、專家一起參與樹種的探討。

張根穆說,過去空污減量多關注移動源、固定源,但其實臭氧產生有一部分是來自生物源,佔臭氧的20%,隨着空品目標愈來愈嚴格,減少污染源已經來到錙銖必較階段,所以關注漸漸轉移到生物源。環境部只是提供建議,並不具法規強制力,種樹種也有其他生態、景觀考量,都應納入綜合性考量,未來也會多面向研商,把指引做得更好。

環境部已訂於近日邀集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及學界人士,共同討論適合臺灣這塊土地與環境的物種,再提供兼具減碳、減污、景觀等效益正面表列樹種供作參考,避免民衆疑慮,或植樹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