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不只是語言、文化 教育部推動「科學本土」紮根
教育部今天宣佈,將推動「科學本土」議題的教師增能研習。(林志成攝)
臺積電是臺灣的「護國神山」,它具有本土科學的意涵在裡面。教育部集合跨部會館所資源, 與7個國立館所合作推動「本土教育人才培育計劃」,自6月25日起至11月30日止,共規劃37場次以「科學本土」爲主題的教師研習,讓本土科學可以從教育紮根。
教育部今天舉行科學本土教師增能研習開跑記者會,次長蔡清華表示,過去提到本土教育,都是跟歷史、文化、語言及藝術相連結,很少在科學方面着墨。而事實上,人民生活中智慧的展現,就具有科學知識在裡面,因此本土教育應該將科學納入。
蔡清華說,這次結合各教育及文化場館資源,以「科學本土」爲主題,舉辦本土教育人才素養培育計劃系列活動,研習課程預計自6月至11月陸續推動,搭配場館典藏導覽、職人講座、手作及實驗工作坊等共37場次,提供教師參與。
同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及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兩館提供入校服務機制,期望建構地方知識系統,提升教師對於教學現場與教材研發理解,加深其設計教材的知能,落實本土教育。
教育部本土教育會委員、陽明交大退休講座教授紀國鐘錶示,臺積電是臺灣的「護國神山」,有人說它的技術是從美國、日本引進,都是外來的。但事實上,因爲臺灣是地震多發區,臺積電工廠的所有管路都有避震設備,這在其他國家比較少見,這就是本土科學。
紀國鍾進一步指出,臺灣因爲颱風多,設立風機發電時需要特殊設計,同時,因爲臺灣很潮溼,許多電器的接頭都要特殊考量,這都是本土科學的展現。
教育部說,本次承辦單位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積極推動教師研發科學本土教育課程教材,以及推廣在地館所資源,媒合臺灣圖書館、科學工藝博物館、臺灣歷史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美術館、臺灣文學館、臺灣科學教育館等7個館所,規畫以「科學本土」爲主題的教師研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