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粗糙簡化的原住民「加分」制度亟待檢討(李坤隆)
宜蘭縣南山國小辦理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llaqiPyanan實施暨傳統家屋揭牌儀式。(照片/教育部提供)
2003年時,高雄女中畢業的排灣族小孩雷家佳時因家境不好,考上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系公費生資格,最後卻決定禮讓備取的921地震受災戶張穎華,自己轉而就讀政大法律系,這段佳話也成爲當時媒體焦點。這樣的新聞至今仍讓人感動,但是卻也凸顯出原住民加分制度的許多問題。如果不予以正視,恐怕會衍生出另類的種族歧視,甚至可能被解讀是政策的心虛。
在現行的制度中,只要是具備原住民身分的考生,就可以有10%的加分,甚至如果有通過族語認證的還可以加分到35%,這是一個相當巨大的分數,或許教育部強調不會佔據現有考生的錄取員額,但是所衍生的問題恐怕比政府所想像的還要巨大。
首先,如果是因爲原住民的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纔有這樣的加分制度,政府就應該制定落日條款,以便督促政府自己能夠早日改善原住民孩子的受教環境,否則就是另類對於原住民孩子的歧視,再不然就是對於自己的行政能力缺乏自信所導致的心虛,這都是我們所不願意見到的結果。而政府如果總是以這種含糊的態度面對,最後受害的恐怕是那些表面上受惠於加分制度的原住民孩子。因爲他們可能因此在學習上鬆懈,還可能在往後的學習環境中受到誤解。筆者曾有一個學生在報告之前就聲淚俱下地強調自己不是靠原住民身分錄取的,可見他們內心所承受的壓力之大。
其次,有部分的原住民是隨着父母親到都市裡生活,從小所接受的教育資源與一般的學生是相同的。如果因爲他具有原住民身分就予以加分,勢必會衍生出更大的不公平競爭結果,何況教育部對此並沒有具體地區隔出加分的條件,這種政策背後的心態就更可議了。
此外,在大學的競爭中,35%的差距是相當大的。如果沒有一套好的輔導系統或是加強學習的機制,這些加分錄取的原住民孩子,可能會在學習時遭受到更大的打擊,這就不是教育所應該被凸顯的價值。
其實教育的目的是在提升每個孩子的能力,能夠在更好的學習環境中成長,更是每個父母的期待。如今,原住民學生的加分制度顯然已經出現許多的問題,教育部卻還是因循苟且地虛應以對,殊不知這是對原住民孩子的另類歧視。尤其當我們看到原住民孩子在各方面有特殊的才能,就應該在這些方面對他們進行鼓勵與輔導,而不是用這種死板、一致的身分加分方式,讓他們在一個可能超乎自己能力的學習環境中辛苦掙扎。
更重要的,我們歷經這麼多次的教育改革,卻沒有人對此提出檢討,不知是心虛還是鄉愿,否則爲什麼在強化偏鄉教育的聲浪中,還是讓城鄉的教育差距如此巨大?
每個孩子都是國家發展最重要的資產,唯有面對問題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一味地逃避,只會不斷消耗原住民孩子的天賦與自信,這都不是我們樂見的結果。
(作者爲正修科技大學通識中心教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