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鼓勵醫務人員下沉開展醫養服務

近期,北京市民政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財政局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老老人”服務保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昨日,市民政局召開媒體通氣會,就上述《若干措施》進行解讀。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本次《若干措施》共6方面20條措施,涉及津貼補貼、權益保障、服務設施建設、醫養結合、助餐服務等與老年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本次政策將覆蓋相關老年人羣體約85.5萬人。

高齡老年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是養老服務的重中之重。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郭漢橋在會上介紹,“老老人”是指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包括高齡失能失智和高齡自理老年人。爲確保養老服務工作重點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本市80歲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也參照本政策執行。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本市共有“老老人”69.8萬,其中,高齡失能老人16.36萬人(經能力評估爲失能老人的15.3萬人,重度殘疾的1.06萬人),佔比23.44%;高齡自理老年人53.44萬人,佔比76.56%。同時,還有80歲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15.7萬人。因此,本次政策覆蓋範圍老年人共約85.5萬人。

“老老人”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滿足,直接影響他們的晚年生活質量。對照護者來說,“老老人”家屬無論在生理、心理、工作、生活、時間、精力等各方面,壓力都顯著增加,“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正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因此,“老老人”照料是養老服務的剛需,也是當下許多人對養老焦慮的所在。

郭漢橋介紹,此次政策的創新點集中表現在四方面:一是優化“老老人”補貼津貼制度,推動補貼津貼向“老老人”中的重點羣體服務聚焦,提高政策精準性、有效性。

二是加強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在養老設施新建方面,明確以街道(鄉鎮)爲單位,允許多個新建住宅區配建養老設施指標整合利用,實現統籌規劃、集成建設。在存量設施改建方面,制定相關操作辦法,分類明確不同類型存量設施的改建實施路徑和配套政策。

三是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網絡。首次提出以街道(鄉鎮)養老服務中心爲牽引,強化養老服務中心的資源統籌和服務調度功能、養老服務驛站的延伸網點功能、專業服務商的協同服務功能,推動形成共生髮展的養老服務生態圈。

四是深化“老老人”醫養協同發展。創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激勵及考覈機制;鼓勵醫務人員下沉基層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在職稱晉升、薪酬績效等方面予以傾斜;穩妥推進人口密集區部分一、二級醫院轉型爲康復護理機構或增加照護牀位。

亮點

加強資源調配

推動補貼津貼聚焦重點“老老人”羣體

精準的服務供給是提升“老老人”幸福感的關鍵。北青報記者梳理髮現,本次《若干措施》更加堅持需求導向,通過加強資源統籌調配,把更多養老服務資源向“老老人”聚焦。

例如,《若干措施》規定,要建立“老老人”養老需求調查和分析機制,定期發佈“老老人”服務統計數據和本市養老機構平均收費價格。優化“老老人”補貼津貼制度,推動補貼津貼向“老老人”中的重點羣體服務聚焦。強化“老老人”兜底服務,聚焦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照護服務需求,加強家庭養老牀位建設和供給。開展“老老人”特別是老殘共養家庭監護服務試點,探索意定監護實施路徑,解決就醫、養老、遺產繼承等意定監護難題。

在“老老人”服務設施功能佈局方面,本市將加強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統籌考慮區域人口老齡化程度、“老老人”分佈等因素,精準佈局養老服務中心;積極推進適老化改造,開展老舊小區養老設施補短板行動,對養老服務功能不足的地區,採取置換、購置、租賃等方式加強服務供給。分層分類引入專業服務商爲“老老人”居家養老提供康復護理、就醫陪診、家政維修等服務。

發揮市場力量

中央廚房+社區配送推行養老助餐新模式

爲擴大“老老人”普惠服務供給,《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支持養老服務經營主體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發展,引入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高、能力強、規模化運營的行業企業;同時,優化養老服務領域營商環境,在市場準入退出、要素獲取、開展市場化服務等方面給予更有力的支持。

未來,本市將推廣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主要通過政府提供設施、培育市場供給主體、完善服務供給網絡、規範服務供給標準等方式,加強對“老老人”的普惠服務供給。

同時,依託街道(鄉鎮)養老服務中心,織密養老助餐服務網絡;鼓勵養老助餐經營主體多元化、連鎖化運營,因地制宜推行“中央廚房+社區配送”等模式,促進可持續發展;打造智慧用餐場景,優化老年人支付方式;採取社會化助餐、鄰里互助等多種方式,整合物業人員、志願者、社區工作人員、快遞外賣等相關力量開展送餐服務。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運營養老助餐點2210家,覆蓋全市四分之三的城鄉社區;累計服務老年人12萬人,提供助餐服務2788萬人次,其中服務“老老人”和失能老年人4.3萬人,提供助餐服務874萬人次。

推動醫養協同

通過互聯網等方式開展居家醫療服務

本次《若干措施》明確突出醫養協同發展,通過多種方式打通醫療和養老銜接環節的堵點斷點。

爲保障好“老老人”醫療服務供給,《若干措施》提出,要完善醫養結合對接機制,完善屬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安寧療護機構與養老機構握手機制,支持以有償簽約服務等方式促進醫療機構開展醫養簽約合作服務;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綜合醫院之間的“老老人”緊急救治及快速轉診綠色通道,鼓勵醫務人員下沉基層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在職稱晉升、薪酬績效等方面予以傾斜。目前,全市571家養老機構中,共有醫養結合機構214家,佔比超過37%;另外357家養老機構通過醫養簽約的方式,加強醫養結合服務保障。

《若干措施》提出,要更好發揮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作用,健全老年人基礎病等健康信息檔案,優先爲“老老人”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支持通過互聯網等方式開展居家醫療服務。

爲優化醫療護理服務資源供給,《若干措施》明確,要立足實際條件,積極穩妥地推進人口密集區內部分一、二級醫院,轉型爲護理機構或增加護理牀位;鼓勵社會力量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護理機構、安寧療護機構。

強化要素支撐

高技能養老服務人才可獲得積分落戶加分

《若干措施》明確,推進“老老人”服務專業化標準化智慧化,強化養老服務要素支撐。照護服務隊伍建設方面,目前,全市共有養老服務從業人員3.3萬人,其中養老機構護理員1.6萬人,護理比爲1:3左右。

人才的專業性是做好養老服務的基礎。《若干措施》提出,要繼續加大家庭照護人員培訓支持力度,支持行業協會開展養老護理員社會評價,落實養老服務人才積分落戶政策,對符合條件的養老行業高技能人才加分。

同時,本市還將加強“老老人”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完善“老老人”照護服務標準,規範開展老年照護需求評估和服務工作,精準對接“老老人”照護服務需求。

技術的加持也將爲養老服務提質。《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強對養老服務領域新技術研發、場景建設、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的政策支持,積極推進智慧養老院建設,重點支持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此外,要推動涉老數據有序開放和合理開發利用,建立高齡獨居、孤寡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羣體生活數據異常監測預警體系,探索拓展一鍵呼等智慧養老場景應用,引入智能水錶、智能燃氣表等智能監測預警設備,線上守護老年人安全。

本組文/本報記者蔣若靜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