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算法催熟的青少年,困在無下限的短視頻裡
這些來自我們每一個人的善意,或許都有可能改變某個孩子的明天。
——女同事說
點贊、在看,順便★標俺們
四捨五入做新東方精神股東!
15歲的女孩拿試卷擋住身體,對着直播鏡頭扭動自己青澀的身體;
08年的中學生扎堆在短視頻裡曬娃,還有人已經挺着肚子準備迎接二胎;
逃學vlog似乎已是司空見慣,紋身、抽菸纔算得上“圈內”的頭等本事;
他們曬出穿着校服、染着黃毛,齊刷刷站在廁所裡的照片,稚嫩的童聲卻說着:“想找個比我大20歲的富婆/大叔,可以少奮鬥十年”。
這些充斥着不符合青少年成長階段的價值觀的視頻,卻在短視頻平臺真實地存在着。
由於這些充滿着不良內容的視頻大多數都出現在“某手”上,於是也被網友們戲稱爲“慢腳文化”。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充斥着不良內容和觀念的短視頻“主角”,大多數都是青少年。
他們以滿身紋身、抽菸喝酒、穿着暴露等行爲方式,毫不顧忌地將自己置於被無數網友凝視的位置。
我們會疑惑,這樣滑稽且炸裂的景觀,爲何能夠堂而皇之地進入青少年的視野中,吸引着他們模仿、崇拜?
01
如果生活太無聊了,就去看看“慢腳”
“慢腳文化”,是主要在某手平臺上出現的一些視頻類型的統稱。這些視頻,有的依靠低俗的文案和圖片來博取眼球,有的以鼓吹不健康的男女關係而吸引流量,還有的涉及賭博、酗酒和家暴……
這一帶有嘲諷意味的詞彙,也包含着網友們對這些充滿着審美不健康、成人化內容和不良价值觀導向視頻的吐槽。
然而,隨着網絡和移動終端的大面積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被這些視頻影響,甚至他們也“參與”到了視頻的創作中。
在這些青少年的短視頻裡,沒有人們想象的青春和熱血,而是充滿了無數種“媽見打”的內容。
有人十幾歲就逃學,在家裡當起了妝教博主,口紅的色號信手拈來,10秒就能粘好假睫毛。
如果再多點耐心刷一刷視頻,你可能看到有着三年煙齡的小學生,才四年級就已經失戀三次;
有人想起幼兒園的前任就開始痛苦流涕,抱怨着“沒人願意等《安河橋》漫長的前奏,正如同沒有人願意等自己”……
這些彷彿只有成年世界纔有的“前夫哥前妻姐”、“抽菸”、“喝酒”、“蹦迪”等詞彙,卻出現在他們本應曬着太陽、用彩筆塗鴉夢想的年紀。
不僅如此,越“成人化”在他們眼中,就越有“社會氣”,叛逆和“喪”成了他們在互聯網上社交的資本,一旦有人因此“出圈”,獲得流量和關注,就能讓同齡人爭相膜拜和模仿。
前段時間瘋狂流行的“水母cosplay”,一個女孩穿着裙子,躺進路邊的臭水溝裡,配上文案:“下輩子做個水母吧,因爲它沒有心臟,不會感到悲傷。”點贊量攀升之際,同款視頻也越來越多。
但這些跟拍的青少年們卻全然不知,躺在污水或河道里的如此“情緒表達”,可能存在着對生命和健康的威脅。
穿着校服集體“佔領廁所”的照片,成爲了小學生初入“慢腳”的“投名狀”。他們穿着拖鞋站在隔欄上,手裡拿着酒瓶,耳朵上彆着煙,滿眼只有世界的憤懣和不屑,卻還不明白過早抽菸喝酒,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多麼大的損傷。
他們的行爲一個比一個迷惑,風格更變得越來越大膽,有些視頻,甚至衝擊三觀……
在這裡,當大多數年輕人還在被催婚催生時,十幾歲的他們就已經結婚甚至還養育了二胎,法律在他們的生活中失效了。
低齡孕婦們把“秀恩愛”作爲由頭,卻把裸露自己的肚子和大腿作爲“流量密碼”。
與此同時,在這個圈子裡,崇尚拳頭主義和所謂的江湖義氣,想要混的好,主要看TA是否掌握暴力,有沒有加入“幫派”;“社會哥”和“社會姐”比家人更親,打羣架、集體霸凌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社會裡複雜的“成人”的成分,統統變成了青少年愛用的標籤。單純、天真的快樂,似乎從成長過程中被剔除。
他們在互聯網上“偶遇”了愛情與成人的信息,對戀愛、婚姻和社會規則的認知仍然不健全,卻渴望通過模仿成年人的關係,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
這些在許多人眼中最難以啓齒的灰暗面、這些帶有不健康導向的審美、價值,卻在“慢腳文化”影響下,被青少年們大力推崇。
以至於其他社交平臺中,不乏網友們對“慢腳文化”的嘲諷與吐槽:如果你覺得生活不夠刺激,那就去看看“慢腳文化”。
02
童年和成年的邊界,到底在哪?
在大數據算法的輔助下,人們的興趣愛好變得精準可計算,只要長時間停留在某一視頻上,同類的信息立刻就能大量席捲而來。
“慢腳文化”就是如此席捲它的受衆羣體的。
蘊含在視頻中的不健康審美和不良价值觀持續地傳播和蔓延,影響了越來越多人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這其中還有許多青少年。
他們不僅模仿拍攝“慢腳”風格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地呈現自己叛逆、“成人化”的形象,還把這些不良价值觀融入自己的成長和生活中。
在部分網紅的錯誤倡導下,他們質疑學習的收穫和成果,有些已經放棄了讀書。“輟學當網紅”這句流行在大學生之間的玩笑話,竟然成了他們的“立場正確”。
在“慢腳文化”裡,許多視頻的文案都出現着“10後不上學,專心在家直播”的字眼,他們裝扮成大人模樣,套上小貓小狗“純欲妝”特效、梳着油頭貼着花臂紋身,在自拍架面前,一拍就是一整天。
“當網紅比上學更好”的論調,逐漸形成了一套“上學無用論”,並且結結實實地灌輸到了學齡青少年的價值觀當中。
某個博主的短視頻作品,簡直堪稱“低齡父母養娃日記”。視頻中,“歡迎收看06女孩二胎坐月子,倒計時兩天vlog”“歡迎收看06已婚女孩在家帶兩個娃,一天都能幹點啥”,按照視頻內容和博主自己所說的年齡來推測時間,你會發現這些博主都是在未成年的時候就已結婚生子。
少數誤入“慢腳文化圈”的網友在評論區質疑,“未成年人結婚生子”可能已經涉嫌違法,但博主卻理直氣壯地回懟道:“那又怎樣?起碼我生下來了,總比打掉的強。”
比起真相,我們寧願相信,這些只是少數自媒體博主用來引流的手段。
可惜,評論區展示了殘酷的事實——
“寶寶你才十多歲,選擇退學出社會那一刻真的很勇敢!”
在輟學博主vlog的評論區裡,幾乎大多數觀衆的態度都是羨慕,彷彿不計後果的“叛逆”就是“做自己”,厭學和輟學,纔是真正地獲得“成功和自由”。
引流也好,謠言也罷,這些都無妨。怕的就是“原來大家都這樣”。
對“網紅成功學”的盲目崇拜影響着青少年對人生理想的塑造,更禁錮了他們對“未來”的想象。
沒有人告訴他們,賺錢並不是只能靠獵奇、露肉或者是榜一大哥刷的“飛機”、“火箭”,漲粉和點贊量也不是躍遷上層社會的密碼。
那些充滿噱頭的引流視頻只關注如何吸引流量,卻並不在乎視頻內容,會不會給青少年用戶造成錯誤引導,會不會影響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身心健康和三觀……
當看到“慢腳文化”中那些早熟的少年時,或許很多人都曾如學者波茲曼一樣發出惋惜的哀嘆:
“人們才發明了‘童年’,卻又要失去它了。”
在印刷媒體普遍使用的曾經,兒童需要一步一步按順序學習處理信息的方式,依賴父母和師長的教導——從識字開始,一直到會閱讀,能夠深度閱讀。
兒童的書籍和學校教育體系,讓孩子們的世界與成人所認知的世界相隔開,保護着他們的純真。
但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獲取的渠道更多樣了,真實的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卻更遠了,童年和成年的界限,也被模糊了。
當對世界滿懷好奇的青少年,初次打開短視頻軟件,只需要關掉“青少年模式”,帶着成人色彩的視頻,就會林林總總、一鍋端一般地被鋪開在視野中。
手機以及手機上的社交軟件,某種程度而言,是青少年除了父母、老師和同學之外,在接觸世界時最常用的窗口。然而這個窗口對他們並不是敞開的。
在算法的興趣推薦包圍下,在同質化內容的裹挾下,這個窗口已然充滿了層層遮蔽,而虛假和失真的信息摻雜其中,錯誤地描繪了現實的圖景。
成年人尚且難以逃脫壁壘,還沒來得及真正接觸社會,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健全判斷能力的孩子們又會如何呢?
他們並不知道,除了“慢腳文化”之外,這個世界還很豐富,有更多的美好值得去努力追求、創造。
03
與世隔絕的蠻荒世界
當我們把目光移向視頻的後臺時,我們會發現,被“慢腳文化”影響的青少年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地域標籤——農村地區。
當定位在城市的時候,你就不太會刷到“慢腳文化”的視頻,當定位切換到經濟相對不那麼發達的地區,比如城鎮、鄉村,“慢腳文化”就能輕而易舉地覆蓋你收到的視頻。
這是因爲,算法會根據地域的不同,而具有針對性地推送不同的內容。
定位,就如同打開這個“慢腳”世界大門的開關。你能在鄉鎮的“同城推薦”裡看到充斥屏幕的擦邊直播,豐滿而又穿着露骨的農婦在畫質粗糙的手機屏幕前擀餃子皮,精神小夥和油膩大叔的麻將教學、檯球教學比比皆是,還有集體逃學、喊麥、電子廠打工日記……
而“慢腳文化”所活躍的視頻平臺,有約65%的青少年用戶,超過了成年人用戶。並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農村青少年。
這些視頻就這樣毫無屏障地流入他們的視野之中。
不僅如此,有些孩子的父母連小學都沒有畢業,還有一大部分孩子出生在留守家庭。
截止2022年,中國鄉村留守未成年人有902萬人,其中有九成都由祖父母撫養,還有36萬留守未成年人無人看護。
家庭教育缺位,使孩子們只能像無人修剪的小樹一樣,任由風吹的方向長大。
面對這些形形色色的信息,他們無法辨認真假,也就不能辨析哪些是“引流”、哪些是現實,更不能做出好與壞的對比。
農村陳舊的思想觀念在短視頻平臺中不斷流通和加強,這些不良的婚姻觀、性關係觀,也會隨着信息流推送到孩子們的眼前。
同時,算法的推薦功能還會把人們“困”在信息的繭房中。
當青少年們刷到“慢腳文化”的視頻越多、觀看的時間越長,平臺就會越多地推薦這類視頻,而其他的視頻,都會被認爲是用戶不感興趣的內容。
久而久之,青少年們所接收到的視頻,都會呈現統一的“慢腳文化”色彩,而接觸不到與之無關的內容。他們的視野,也被困在了算法所製造的繭房當中,難以抽離。在刷到許許多多同類的視頻後,他們就會認爲,“慢腳文化”就是真實世界的面貌。
這也是農村青少年被“圍困”在劣質信息而不能接觸其他信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活在這裡的青少年們,還沒來得及接觸和學習進入社會的知識和規則,就已經被大數據定位、算法推薦裹挾進了成人化和劣質的信息流中。
於是,自身所處地區的觀念落後和算法推薦的層層包圍,讓農村青少年“愛”上“慢腳文化”,也在如此風氣的影響下,逐漸變成了全網嘲諷的那羣“奇葩未成年”。
評論區的網友在嘲諷“慢腳文化”博主
他們本可以通過接觸互聯網而獲得更寬闊的視野,去超越地域限制,看到村鎮、城市、乃至中國以外的廣闊的世界,去學習更多自己未曾接觸過的興趣愛好,去看很多學校裡沒有的書。
但事實上,他們仍然被困在算法設置的“繭房”中難以脫身。
值得慶幸地是,隨着“慢腳文化”一詞逐漸流行,來自社會各方的力量開始更加關注鄉村未成年羣體的“心理”發展:
以光明網、央視網爲代表的主流新聞媒體積極地宣傳對平臺內容的整治,呼籲農村教育的完善。
各大短視頻平臺也在積極地迴應各種網絡亂象,加強了網絡視頻的審覈力度和“青少年模式”的准入門檻。
而很多網友,也開始慢慢改變自己的態度,從“吐槽”變成了引導和鼓勵,希望這些孩子能夠早日回到有序成長的軌道,去逐步接觸現實的社會、具體的人。
儘管“慢腳文化”依舊以略帶灰暗色彩的一角存在,但我們能看到,這個曾經與世隔絕的蠻荒世界正在慢慢被開掘、洗刷。
當對待“慢腳文化”不再只是嘲弄和諷刺,而是呼籲和關注,這些來自我們每一個人的善意,或許都有可能改變某個孩子的明天。
而這些青少年們的困境,也讓我們意識到,科技的發展應該是向善的,互聯網應該向着服務社會、服務我們每個人而發展,這些平臺所使用的算法,亦應如此。
參考資料:
1.虎嗅APP:一個短視頻平臺背後的未成年暗網
2.人民諮詢:別讓“慢腳文化”毒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3.光明網:“慢腳文化”侵蝕未成年人價值觀 全國人大代表和專家建議:加強監管徹底清理低俗短視頻
每日互動
你小時候有哪些
“媽見打”的叛逆?
評論區告訴我8~
面對小朋友,新東方有編程、美術、機器人、科學等素質課程,也有口才、寫字、腦力、故事表演等素養課程,還有遊學營地喔;
面對高中生、大學生,有留學諮詢、出國考試、大學四六級、考研、專升本、成人英語;
反正,我們提供全程體系化教育教學解決方案,只要是你想學的,我們都有(嘻~)
有需要歡迎點擊下方小程序,將有專人和您聯繫解答~
更多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