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鄰里建設費調整 最高70萬
臺北市鄰里建設經費常用來舉辦裡內節慶活動、美化環境等,民政局考量將上限調高至70萬元。(臺北市文山區華興里長陳峙穎提供/劉彥宜臺北傳真)
臺北市每年補助鄰里建設經費,依人口、土地面積補助30萬至50萬元,臺北市民政局規畫調整至最高70萬元,估計有320裡受惠,不過,議員擔憂若沒有拉高基礎經費,有許多原本領30萬元補助的裡還是一樣。民政局長陳永德解釋,提高基礎經費每年會增加許多預算,因此採級距因應。有里長認爲,採級距補貼經費就必須調整裡界因應。
鄰里建設經費以30萬元爲基礎,依人口、土地面積、公告土地現值等最高補助50萬元,物價通膨讓許多里長認爲有必要增加,民政局今年多編列約1億5261萬元,將上限提高至70萬元。
不過,國民黨議員遊淑慧指出,有些裡土地面積小,但人口密集,30萬元根本不夠,應拉高基礎經費,否則原本只有30萬元的裡經調整後可能還是30萬元,反讓里長感覺有落差感。
國民黨議員秦慧珠也表示,北市面積最大與最小裡相差364倍,人口最多與最少差14.2倍,除調整建設經費也應調整裡界。
陳永德指出,有里長盼將基礎經費30萬元提升至40萬元,但如此每年會增加許多預算,因此採級距因應;裡界待各行政區完成調查後通盤檢討。
民政局自治行政科長方英祖說,基礎經費雖僅30萬元,但也提供每月3萬元補助,讓沒有活動空間的裡可自行租場地,等於每年領取66萬元經費。
文山區華興里長陳峙穎認爲,裡內人口多,但只能獲得34萬元,補助根本不夠用,物價上漲,建設經費基礎多年未調,里民有比較心態,里長壓力也很大,市府要採級距補貼經費就要討論調整裡界因應。
北投區桃源里長陳仲宏說,有些里人多,但經費少,雖然活動還是可照常辦,但經費多也會應用較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