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75%兒少案 發生在家裡
爲讓大家瞭解兒少創傷,臺北市社會局即日起至24日在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樂樂不見了,聆聽受傷的童年」兒少保護與創傷復元展覽,民衆可透過未來信及摺紙飛機,讓自己不愉快的感受飛走。(張芷瑜攝)
根據臺北市兒少保護通報數據顯示,有75%案件發生在家裡,北市社會局長姚淑文13日表示,不少傷害孩子的是親近家人,這些記憶會伴隨孩童長大,市府即日起至24日在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辦展,希望民衆一起透過展覽瞭解兒少創傷。
衛福部統計,近年全國兒少保護通報案件增加幅度爲5%,其中65%案件發生在家內,另以臺北市兒少保護通報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分別有3239件及3374件,增加幅度爲4%,其中75%案件發生在家內。
姚淑文指出,市府近年投入很多兒少保護心力,但問題還沒有根除,每年仍增加100多件兒少保護通報,4分之3發生在家裡,傷害孩童的可能是親近的家人,這些記憶會持續到孩子長大。
社工郭小姐分享,有些個案雖沒有打罵,但父母拒絕與孩子溝通,孩子心靈需求不被滿足,會出現低自我價值、情緒混亂甚至需要看身心科,這類型個案也增加1成,後續會持續跟家長討論,也會個別輔導孩子或找家庭心理諮商,給予更多幫助。
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副主任王儀玲表示,施虐者中兒少父母或照顧者佔70%,開學以後會是通報高峰期,因爲受虐事件常在上學時才被發現,目前困難點在於父母仍有不打不成器觀念,兒少保護宣導是場耐力賽。
她說,這2年開始提供親子賦能服務方案,也成立社區觀察訪視員訪視協助輔導,若孩子管教困難或有親子衝突時,家長要勇於求助,從學校或社會找資源幫忙,不要用打罵處理。
社會局即日起至24日於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147、149號展間,舉辦「樂樂不見了,聆聽受傷的童年」兒少保護與創傷復元展覽,以「聽‧說故事」爲主軸,規畫「時光療愈間」及「寫一封信給未來的自己」等展區,民衆可透過未來信及摺紙飛機,讓自己不愉快的感受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