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集團不該被“落下”
這兩天,北汽集團總經理張夕勇有點忙。一趟新疆之行,走訪市場、經銷商,召開多次座談會,看望位於吐魯番的北汽高溫試驗室員工,參加北京越野車高溫長途試駕……可謂馬不停蹄。北汽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對外證明自主品牌路上,他們在全力以赴。
然而,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期間,比亞迪呼籲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在一起”上了熱搜。人們發現,在被比亞迪說到的“在一起”名單中,北汽集團居然沒在其中。這讓很多人意外。儘管北汽方面沒有就此發聲,但他們的不爽肯定是外人想象得到的。北汽集團是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代表企業之一,“北京212”是幾代中國人的記憶。北汽也是新能源汽車曾經的銷量冠軍。這樣的“底蘊”被“無視”,誰都掛不住面子。
我不知道這個“意外”背後是什麼原因,也不想對此有什麼評論。但怎麼來看北汽集團,一定是個問題。過去幾年中,輿論場總體看北汽的眼光是挑剔的。無論怎麼做,外界總有的說,彷彿怎麼做都是錯的。這對北汽方面一直有一種壓力。張夕勇他們這一次新疆之行,讓同行的經銷商、媒體記者都深刻感受到,自主的路上北汽挺拼的,而且他們的一些措施、以及對未來的分析判斷都很到位。對於北汽來說,他們需要時間。這個時候就說北汽不行,甚至將之排除在外,無論什麼原因,都是不公平的。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北汽集團今年上半年主要經營指標都不錯。不僅跑贏了行業大盤,而且在所有企業中,增長幅度位居第二。這可能是很多人沒想到的,北汽集團今年的增長不僅是恢復性的增長,也是競爭性的增長。誰都知道,“卷”是今年以來汽車行業最大的特點,北汽集團上半年的“成績單”是有“含金量”的。
如何看北汽集團,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汽車行業國有大企業集團。船大掉頭,關鍵在於動和變。船大難調頭,有兩個現象值得關注,一是認爲難就乾脆不調了。像原來的華晨汽車就是如此,挺“不負責任”的也挺可惜的;二是堅持調頭,努力不放棄。一旦這艘大船調過頭來,依然可以成爲“航道上的主力軍”,這是可以有很多思考空間的。
我一直反對現在就將中國的自主汽車企業排座次論格局,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目前領先者固然值得表揚,但在未來的路上不一定是最終的贏者。在通向國際市場的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已知的未知的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幾天前的文章“法是汽車行業的通行證”,就是想從一個方面提醒汽車企業,自主汽車的路長着呢。我們還要看到,目前似乎慢一些落在後面的企業不一定就是輸。輸贏不完全是銷量的多與少,也是綜合實力的高下評判。大家都關注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排行,但很多人忽略了,絕大多數車企每輛新能源汽車銷量背後給自己下了多大的一個“虧損的坑”。這肯定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健康的。
一段時間來,對於像北汽集團這樣的國有企業,大家對問題的聚焦多了一些,這是正常的。自主的路上,國有車企一定要爭氣。但看不到他們在研發、技術、渠道乃至規模效應的特點也是不客觀的。尤其是當下新能源汽車同質化現象日趨明顯時,這些特點可能就是競爭的制勝武器。這就是船大調過頭來的可怕之處。千萬別忽略了。
當然,解決像北汽集團這樣的國有企業“調頭”的問題,不是幾句話就能說得清楚。有些還是企業自己不能說了算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提高“效率”是他們現在可以着手抓起來的事。“效率”不是簡單的快與慢,它有組織架構的重新設計,也有部門間的協調協同,最重要的就是迴歸用戶、迴歸市場,離市場、用戶近一些在近一些。張夕勇總的新疆之行,已經可以讓我們看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