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開市三週年,將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

257家上市公司,數量是開市之初的三倍多;超760萬戶合格投資者,三年間增長超300萬戶……這是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三年來交出的成績單。

11月15日,北交所迎來開市三週年。據第一財經從北交所獲得的最新數據,目前,北交所合格投資者超760萬戶,公募基金、私募創投基金等參與度持續提高。交易方面,今年北交所日均成交額超95億元,日均換手率超4%,較去年同期明顯上升。

“北交所開市三年來,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定位,在市場生態、服務上市公司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田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北交所定位於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尤其是爲“專精特新”企業提供資本市場支持,這一功能從融資支持、市場交易、併購重組、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等多方面得到了體現。

對證券交易所而言,流動性至關重要。自9月下旬以來,A股放量大漲,開啓新一輪行情,北證50指數表現強勢。

金長川資本董事長劉平安對記者表示,從企業平均首發市盈率、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北證50指數點位等指標來看,較此前,北交所市場流動性有根本性改善。不過,市場流動性仍有進一步提高的必要。

對於北交所下一階段的改革方向,記者瞭解到,北交所將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舉措包括有針對性地完善上市標準、優化審覈機制、豐富產品工具等,並推動投融資兩端協調發展,進一步豐富北交所產品和功能體系。

初步聚集一批優質中小企業

今年出臺的“新國九條”明確,堅持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錯位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促進區域性股權市場規範發展。與科創板和創業板相比,北交所服務的對象更加寬泛,對於一些規模還不是很大、尚處於成長階段的中小企業,也能夠包容其進入交易所市場。

整體來看,經過三年的探索實踐,北交所初步聚集了一批優質中小企業,市場功能逐步完善。

較開市之初,上市公司總量、投資者羣體規模都有明顯增長。北交所官網數據顯示,截至11月14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共計257家,較開市之初的81家增長兩倍多,總市值6694.95億元,總股本346.87億股。

上市公司中,超八成是中小企業,近九成爲民營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超九成,戰略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佔比近八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比超一半。

投資者數量充足是證券市場交易活躍的基礎。北交所開市之初,有400多萬合格投資者和以公募基金爲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入場;目前,合格投資者數量超過了760萬戶,三年間增長超300萬戶。

對於北交所目前的上市公司質量,田軒認爲,“質”上,北交所聚集了一批高科技企業,集中於高端製造、科技、新材料、醫藥生物等新興成長領域,在技術創新、市場競爭力等方面表現出色;“量”上,北交所三年間上市企業數量增長明顯,反映了市場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高度認可和支持。

“從絕對數來說,北交所上市公司規模體量仍偏小。但從相對數來說,與現有的市場資金體量和交易情況相匹配,能夠保持市場的穩定性和活力。”他表示。

融資問題是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瓶頸之一,從融資工具來看,北交所提供普通股、優先股、可轉債等多種權益融資工具,實行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向特定對象定向發行等多元融資方式。

據北交所數據,股權融資方面,開市三年來,北交所上市公司累計發行融資超540億元,平均每家2億元;債券融資方面,債權融資品種不斷豐富,已形成包括公司債、企業債、科創債和綠色債等10個信用債專項品種。

此外,制度建設方面,整體來看,北交所基本構建了契合中小企業特點的基礎制度。橫向上,建立了契合中小企業特點的發行上市、持續監管和交易等制度體系,爲創新型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提供支持;縱向上,堅持與新三板協同發展,通過綠色通道和公示審覈機制與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型對接,通過轉板機制與滬深市場互聯互通,匹配不同發展階段中小企業的需要,完善了資本市場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市場交投逐步活躍

北交所以創新型中小企業爲主,上市公司規模普遍較小,提升流動性成爲市場建設的重要方向。

自9月下旬,宏觀政策刺激之下,A股放量大漲,開啓新一輪行情,北證50指數表現強勢。據統計,9月24日至今,北證50指數累計漲幅超125%,領先市場主要指數。

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對記者表示,近期北交所市場形成了較好的賺錢效應,體現在:一方面,北交所二級市場日成交額放大,11月6日的單日成交額超600億元;另一方面,指數和個股衝高,北證50指數盤中一度達到1469.57點,多隻個股漲幅和換手率等數據搶眼。

“市場流動性得以根本性改善。”劉平安援引數據分析稱,目前北交所平均首發市盈率20倍左右,二級市場的平均靜態市盈率已經超過50倍,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已經由市場低迷時的10億左右,目前已經上升至26億,北證指數由市場低迷時的600多點,經過一個多月,已經漲至目前的1400點左右。

拉長時間線來看,北交所市場交投逐步活躍。數據顯示,今年北交所日均成交額超95億元,日均換手率超4%,較去年同期明顯上升。

田軒認爲,北交所流動性水平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提升,但也需要看到,與成熟資本市場相比,北交所目前的流動性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如何進一步提升流動性?田軒認爲,可從優化交易機制、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上市等方面着手。“未來,(北交所)還需要對市場交易機制進行持續優化,優化投資者准入政策、降低交易成本,簡化交易流程,提高交易效率,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市場交易。”他說。同時,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上市,提升上市公司整體質量,吸引長線資金,並簡化跨市場交易流程。不斷豐富投資品種,推進投資者結構的進一步調整等。

劉平安認爲,在以註冊製爲大背景的市場監管環境下,監管重點應該放在資產端,即進一步強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確保信息披露的高質量。資金端的監管,總體方向應是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同時引導長期資金入市,構建以機構投資者爲主的投資者結構。

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

作爲一家年輕的交易所,北交所的發展還面臨機遇和挑戰。在高質量建設北交所的背景下,北交所當前和下一階段有哪些改革方向?去年落地的“深改19條”將如何深化?

記者瞭解到,北交所已籌劃多項舉措深化改革,包括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推動投融資兩端協調發展、進一步豐富北交所產品和功能體系等。

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將提高對新質生產力的適應性,立足市場定位,有針對性地完善上市標準、優化審覈機制、豐富產品工具,增強北交所制度包容性,建立精準支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等重點領域企業上市發展的適應性安排。

在推動投融資兩端發展方面,投資端,優化投資者結構,培育耐心資本,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融資端,深入開展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專項行動,豐富併購重組和支付工具,完善“小額、快速、靈活”的再融資機制,優化股權激勵制度,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機制。

同時,將進一步豐富北交所產品和功能體系。穩步推進政府債券交易功能落地,持續優化債券交易機制。優化新股發行定價管理機制,推動公開發行可轉債、ETF業務落地,研究推出北交所專精特新指數。

此外,北交所還將更好發揮新三板培育規範功能,研究優化分層制度,進一步推進三四板對接等,並進一步完善共建共享的市場生態。

市場各方對改革有哪些期待?

對於後備上市力量,劉平安認爲,目前北交所上市後備企業十分充足,在審企業和輔導企業已經達到三四百家,企業上市積極性較往年顯著提高。隨着市場環境的持續優化,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上市需求進一步增強,北交所市場高質量發展可期。

長線資金入市方面,他提到,目前北交所仍處在市場發展初期,市場規模較小,上市公司多爲中小型企業,現階段客觀上仍較難吸引機構投資者大規模入市。

“但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環境的持續優化,以及上市公司高質量的證券供給,機構投資者大規模入市北交所也是大勢所趨、水到渠成的事。”劉平安同時認爲。

從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角度,田軒認爲,資本市場對創新的支持能力在不斷提升,陸續出臺了系列支持政策,下一階段可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基礎機制及配套制度改革,完善上市發行標準,放鬆對科技企業硬性約束,完善新股發行定價機制,推進估值改革,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包容性等。